】 【打 印】 
“120延误救治大学生”的警示
http://www.CRNTT.com   2022-06-08 20:29:46


  8分钟,两个半小时,14天。5月17日,河南大学大三学生彭某君脑出血打120求救,先后告知了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河南大学开封明伦校区两个不同位置,长达8分钟的通话未获救助。直到两个半小时后,其室友再次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到达现场。虽经全力救治,年仅20岁的彭某君住院14天后离世。6月6日深夜,郑州市纪委发布事件调查和问责情况通报,120调度员被开除,另有4人被问责。

  整起事件,调度员的处理极不专业。首先,8分钟的通话时间中,接线员一直把重点放在反复追问准确地址上。河南大学在郑州只有一个校区,手机上一搜就知道详细地址情况下,非得要意识模糊的病患亲口告知,实在让人想不通。致电河南大学也好,与110联动也罢,找一个具有明显身份特征的学生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其次,当病患说话困难,调度员还数落对方“都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我感觉你没什么事啊”,态度和能力都难以托起生命方舟。最后,调度员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也不上报,120绿色生命通道其实已被人为阻断。

  有移动医疗平台给出了一组数据:某市公开的2018年院前急救数据显示,调度员全年接到的225089个电话中,有效电话仅占比24.24%。对调度员反复询问地址的“关键性操作”表示理解的人认为,此举可以排除无效报警,减少医疗资源浪费。然而,我们应该预设病患有效报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不能百分百确定求助是假报警就要派车,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要求;有电话必受理、有呼救必派车,这是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工作原则。救护车白跑一次和置病患于危险境地,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调度员负有直接责任,问题却不仅仅出在一个人身上。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曾进行的调度人员培训中,脑卒中是被重点强调的院前急救疾病,识别要点之一就是病患表达不清、表达困难。对于表达不清的求助电话,郑州急救网2017年发布一则耳聋老人呼救的案例,调度员通过114平台、120来电记录、通信公司等查到电话登记的详细地址,老人呼救26分钟后救护车就抵达了现场。多次内部培训、多次接受专家考核,该中心却筛查不出一个缺乏基本地理知识、沟通能力、病情判断能力的调度员,把控不好院前急救的质量,要反思培训和考核实效,反思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反思重要事项上报制度和接警流程。

  调度员主观上对女孩没有什么恶意,但一条花季生命逝去,客观上与调度员的不专业脱不了干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D2809殉职司机杨勇危急时刻发现线路异常,5秒内采取紧急制动措施,避免了列车颠覆坠落,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保障了整趟列车旅客的安全,无数群众自发夹道送别。类似的重要岗位上,敬畏生命首先就要提高专业能力。

  问责5人不是结局,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要解决好当地通报中的一系列“不足”“不当”“不力”“不及时”,用专业能力为生命保驾护航。(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维辰)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