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植物人必须本人来?规定僵化症要靠人性化努力唤醒
http://www.CRNTT.com   2021-10-22 18:05:45


  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报道,家住上海杨浦区的张阿姨,丈夫在一年多前因患脑部疾病成了植物人,一直住在医院治疗。在得知办理残疾证可以减免部分费用后,张阿姨开始为办证奔波。但领证注意事项之一让她犯了难:“申请人携带本人身份证及残疾评定所需病史材料,按预约时间至预约医院进行残疾评定”。张阿姨反复沟通未果,只好和弟弟借着朋友的车将丈夫运送到指定医院。张阿姨的弟弟事后气愤地表示:“这过去一趟,任何检查都没做,只是看了一看就写结果了。”

  张阿姨事前在和相关方面沟通时得到的答复是:“那没办法!”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地残联工作人员的表态更让公众寒心:“没有上门评残的”。从机械回应以及定点医院相关人员习以为常的处理方式来看,张阿姨一家的遭遇,也许不是个例。植物人患者和家庭,本就遭遇了异常的不幸,生活异常艰辛。相关政策以及相关人员的服务态度,仅仅用“不知变通”来形容,显然不够。这和国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大方向,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客观地说,残疾评定,医生必须与患者见面,这个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否则,评定就成了走过场,可能会有少数人钻空子,或者鉴定结果不准确。但是,从大量网友的跟帖和网上的服务信息中可以看出,全国不少地方,比如厦门、成都、绍兴等城市在残疾评定时,均已经实现了预约上门服务。看来,为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上门评残,完全不是“没办法”,而是规定僵化、不想办法,没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94岁老人不得不被家属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瘫痪在床的83岁老人“特病”年审过期被要求到现场体检、年迈老奶奶用现金交医保被拒……这些新闻曾经深深刺痛了公众的心。而今,越来越多的人性化政策,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温暖,实实在在提高了幸福感和获得感。但是,张阿姨一家的遭遇,表明个别地方、个别工作人员的做法,还不够人性化。对规定僵化症必须断喝一声催醒,不能再让僵死的规定继续难为群众,优化群众办事流程的努力,永远不该止步。

  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应该包括所有群体,特别是那些更艰难、更特殊、更无力发声的群体。将心比心,用人性化的努力不断去除僵化思维,才能让更多群众享受政策的温暖。(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侯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