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江歌案宣判,法律道德力量的具象化
http://www.CRNTT.com   2022-01-12 22:34:19


  2022年1月10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对原告江秋莲与被告刘暖曦生命权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刘暖曦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赔偿原告江秋莲各项经济损失496000元及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00元,幷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

  在国内判决的“江歌案”,事实上是江歌被害一事的衍生案件,是江歌母亲和刘暖曦(原名刘鑫,江歌生前朋友)的民事纠纷。这个案件已经迁延了数年,但每次在舆论场上出现,总能引发巨大关注。

  江歌于2016年遇害,罪犯已于2017年被日本东京法院判处20年徒刑,然而该案幷没有尘埃落定。围绕江歌帮助刘鑫的行为定义、刘鑫在事后对江歌家人的态度表现,当事人与亲属之间产生了一连串的是非纠葛,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

  该案之所以受到持续关注,也是因为根本的道德困惑没有解决。该案的后续纠葛冲击了人们对于人情事理、公道正义的朴素判断,也就有了期待法律能够匡正道德认知的广泛诉求。

  一审判决江歌母亲胜诉、刘暖曦赔偿近70万元,这已经可以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判词也写得很直白,江歌帮助朋友的行为“应予褒扬。其受到不法侵害,理应得到法律救济”,而刘暖曦“作为江歌的好友和被救助者,在事发之后,非但没有心怀感恩幷对逝者亲属给予体恤和安慰,反而以不当言语相激,进一步加重了他人的伤痛,其行为有违常理人情,应予谴责”。

  这意味着存在于传统与现实之中的扶危济困、朋友之谊、以德报德这种价值判断,在法律框架内被清晰地表达了出来,也是法律内蕴的道德力量的一次具象化呈现。

  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裁判中,道德意旨通常是间接体现的,现实中也不乏情与法的冲突。但本次判决却直观地以道德范畴作为裁判标准,由此产生的后续影响也将是深远的。民众对司法裁判的认知,也由此得到了深化与更新:司法裁判幷不只是成文的法律概念、术语、精神相叠加,它也应该直面那些存在于良心、共识、传统之中的价值判断。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