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概念和两大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6-03-06 07:47:21  


进入老年社会需要倍加关注和发展代际经济学、老年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将其精髓纳入国家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综合发展规划,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稳定。
  中评社北京3月6日电/在中国接近深度老龄社会之际,日前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围绕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实施,抓紧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注重可操作性。

  一财网刊登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杨燕绥文章表示,要大讲特讲但不仅讲养老服务。讲及时,因为养老是未雨绸缪的事情,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时间表,必须坚持倒计时的策略。讲科学,在于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一旦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0%以上,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以上,宏观和微观的健康管理支出均将不断加大,并带动儿童更加健康成长、成年人劳动年龄伴随寿命的增加而延长、老年姗姗来迟却健康长寿。讲综合,在于老龄社会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后的大健康产业革命,标志人类第三财富波的到来,必须以新理念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常态,摒弃那些忽略人口老龄化因素的经济增长思想和悲观沮丧的情绪。

  老龄社会与银色经济的主要特征

  文章介绍,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即银色经济。银色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常态如下:

  第一,技术进步与人文进步并重。农业革命解决吃饱饭问题,强调总量;工业革命解决发展问题,强调利润;大健康产业革命注重生命科学,强调人文和质量。我们看到大健康产业的产值、岗位和福祉逐渐提升,如今在发达国家至少占到劳动力市场的10%。

  第二,经济速度与经济质量并重。先行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的年均GDP在3%左右,只有德国达到5%,日本出现负GDP增长。老龄社会与银色经济更加强调“人均GDP的福利相关性”,人口结构、收入分配、资产结构和生活质量倍受关注。

  第三,就业开源与福祉改善并重。增加劳动人口年龄和提高劳动人口就业参与率,从而增加国家财富和个人养老资产,是实现“有备而老”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策。伴随日益增加的老人赡养负担,社会保障更加强调促进就业和改善福祉,增加“国家给面包、自己买黄油”的正能量,反思国家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合理性,不能再姑息圈养懒人和怂恿搭乘公共福利便车的社会恶习。

  第四,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在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里,需要政府、社会和每个人进一步合作,充分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在经济发展领域强调综合微利的发展和竞争战略;在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强调建立政府和社会合作的社会企业,这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养服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要大力发展社会契约、社会法、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弥补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在社会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缺失。

  第五,家庭生育与国家人口规划并重。尊重家庭生育权利,利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引导家庭进行间隔性2胎生育,实现家庭生育和国家人口规划及其宏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第六,终生自立与家庭社会养老并重。财务独立有自信、生活自立有自尊,很多老人一直在劳动。提高个人人力资本和增加工作年限,从心态上去除年龄约束,增加养老资产积累和老年消费能力是老龄社会的时髦文化。要让更多的老人有钱、没病和会讲故事,辅之以家庭扶助和社会医养服务,健康长寿就不是梦。

  第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发达国家在完成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后进入老龄社会,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中国“未富先老”。中国面对“一步并作三步走”的压力,继续完成农业、工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以新思维、新知识、新模式,加速提高个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强调知识和能力重于学历,培养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