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民进党反中操弄身份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21-11-11 00:01:18  


 
  民进党起源于早期台湾社会的“党外”运动,从1977年的“中坜事件”到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党外”势力在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成立,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一党专制”的局面。为了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民进党迫切需要一种台湾社会能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口号,所以“台湾民族论”自然就成为其主要选择。民进党将大陆来台的国民党政权视为和西班牙、荷兰、明郑、清朝、日本一样的“外来政权”,声称所谓“台湾40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被外族统治的历史,台湾人从来没有当家作主”。民进党对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断进行诱导,使得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发生异化,形成了强烈的“台湾是台湾人的台湾”的“台湾意识”。

  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民进党强调国民党威权统治对台湾民众的“欺压”,带给台湾苦难。民进党一方面不断突出“台湾主体意识”,一方面努力唤起台湾社会的集体悲情意识,这样就让民进党的行为获得了某种“正当性”,并且迎合了台湾社会长期存在的“出头天”心理,有利于其争取更多草根民众的支持。1947年发生的“2·28事件”是台湾社会的一个痛点,从那之后很多台湾民众对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产生逆反情绪。由于当时国民党当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仍代表着中国,使得民众容易简单地把国民党当局与中国划上“等号”,反对国民党就与反对中国联系在了一起。④即使是民进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后,依然没有放弃以族群身份构建对立性社会结构的尝试,并且在岛内政治斗争中屡试不爽。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阵营对以国民党为首的泛蓝阵营的“追杀”就是建立在族群身份认同区隔的基础之上的。在蓝绿斗争中,民进党以“本土政党”自居,以族群区隔为起点,在台湾社会建构起“我族”和“他族”的对立结构,推动政治认同的分化。⑤有学者认为岛内政治从一开始就走向了“族群政治”的歧途。⑥

  在两岸关系上,民进党将处理岛内政治的方式延续到两岸关系当中,再利用台湾社会异化了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挑衅大陆,制造对抗,企图在紧张的两岸关系中捞取政治利益,获得某种执政合法性,从而能长期执政。台湾学者王振寰指出,在台湾当前的制度环境下,政治精英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绕过制度,诉诸民众来得到正当性。当然政治精英更可以绕过官僚机构,回避理性讨论而直接诉诸民众,召唤“国族”意识,来转圜各种无法解决的政治危机和制度性问题。⑦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身份是在与“他者”的互动中建构而成的。族群身份和分裂主义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当某个族群的利益要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可能会被该族群内部深受民族主义思想影响的政治精英利用,在政治冲突中诉诸极端行为。近年来,可以发现一直以“本土政党”自居的民进党每当遇到选举或执政地位不稳时就开始各种“反中抗中”行为,设法挑衅大陆。而大陆一增加对“台独”势力的反制措施时,民进党就在岛内营造“悲情氛围”,在国际上指责大陆“打压”台湾,妄图增加其行为的合理性,并从中谋取政治利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