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智库: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意涵

http://www.CRNTT.com   2021-11-22 00:13:12  


 
  四、两岸融合发展为岛内社会治理提供了宽阔愿景

  近年来,岛内经济禀赋优势衰减,社会福利分配问题突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地区的GDP平均成长率达到10%以上,基尼系数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一直维持在0.3以下的水平。台湾地区财政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台湾地区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显着加大了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例高于社会福利支出。1994年之前台湾地区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超过20%。从劳动力市场看,台湾地区自1981年以来,名义薪资水平呈现出整体增长,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通过教育投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均有跃升,劳动所得份额1990年达到51.74%的高点值(台“行政院”主计处数据)。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在开放金融市场、增加资金流动性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⑦

  进入2000年后,台湾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岛内资源禀赋衰减,社会福利分配不均问题突出。台湾整体的平均薪资在2000年后呈现下降趋势,之后就一直呈现出徘徊下降趋势。岛内民众的可支配收入没有出现增长。金融自由化过度也导致了资产恶化、金融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台湾地区的痛苦指数(失业率和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之和)也一路飙升至亚洲“四小龙”之首。近些年台湾地区GDP的增速在降低,失业率却维持较高水平,储蓄率上升,投资率在下降。缺电、缺水、缺地、缺工、缺钱也日渐成为岛内当前经济发展的掣肘。近些年来,除消费物价指数增幅较小之外,在地区经济总量、进出口、生产、投资、人均所得等经济指标,以及在人口出生率与福利支出等社会指标上,其增长动能都明显减弱。在推动台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台湾当局已无计可施。“两岸议题”就成为民进党当局寻求问题出口的“蓄水池”。

  两岸融合发展不是两岸间“内卷化”,而是共同增进两岸同胞福祉的双赢策略。从区域治理机制的视角看,岛内民进党当局一直采取所谓的竞争性区域策略(不寻求融合,而是用自己的优势反对国家力量,强调经济分权)。中国大陆采取的是融入型区域策略(在地区和国家层面建立经济和文化桥梁)和自治性的区域策略(自治政府的历史和民族区域)。一种政治制度的合法性设计需要有三个条件:符合既定规则;规则本身经受得起以共有的信仰为参照而进行的论证;重要成员对特定权力关系明确表示接受。⑧而民进党当局在岛内的“台独治理”方式却明显暴露出了其岛内政治制度设计的漏洞。民进党当局祇会将台湾带入更危险境地,岛内其他党团组织的治理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国家统一,一国两制”方略下,两岸融合发展不仅涵盖经济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心灵契合各层面;更在公共服务、同质生活体与网络社群等新经济形态的融合上也得到体现;这为台湾经济社会总体进步将提供超越经济指标意义上的宽广内涵。因此,两岸融合发展是两岸人民期待美好生活愿景下的共同心声与时代命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