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台湾民谚与历史真相 | |
http://www.CRNTT.com 2021-12-13 00:03:06 |
台湾民谚“无福不成衙”有一种解读:“清代,台湾的官吏多数是福州人,此因福州是福建省的省垣,而当时闽、台管辖未分离,所有台湾的州厅县官大部分是由福建总督、巡抚,从省内拣选,自然上到巡抚衙门的幕僚,下至县丞衙门的杂员,都充斥了福州人”(吴瀛涛《台湾民谚》,台湾英文出版社1979年版)。这是错误的解读,是误解。清代职官的回避制度规定:“督抚以下,杂职以上,均各回避本省”。本省人不得在本省担任文职馆员(武职和文职里的教职可以宽限)。“无福不成衙”记录的历史真相是:清代台湾府、州、县学几乎都有来自福建内地的人士担任教职,清代台湾各级、各地、各种衙门里,几乎都有来自福建内地的人士担任幕友。幕友(俗称师爷)不是职官,而是衙门主官私人聘请的佐助人员。台湾民谚“无福不成衙”经过错误的解读,造成不少台湾民众的误解,而后又被“台独”分子用来煽情:“清代不许台湾人当官,台湾的官员都是外地人,台湾人被打压了几百年”。由此又可知,有的台湾民谚经过错误的解读,歪曲了历史的真相,甚至被“台独”分离活动所利用。 台湾民谚“有唐山公,没唐山嬷”记录的本是清代台湾特定历史时期的个别现象:清代台湾移民社会阶段的初期,个别男性移民同台湾本地女子联姻。其后人供奉祖先牌位的“公妈厅”里,供奉的“唐山公“是来自大陆(俗称唐山)的男性祖先,供奉的“查某祖”即女性祖先不是“唐山嬷”。我注意到,1992年开始,台湾某些学者不在学术刊物讨论,而在大众媒介炒作“有唐山公,没唐山妈”的议题。例如,台湾《自立晚报》1992年3月28日载文称:“汉人初来台湾时人数很少,因此会使用平埔族语言,娶平埔族女子。我们常说,台湾汉人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嬷’,亦即女性祖先都是台湾本地女子,不是唐山来的”;又如,台湾《民众日报》1996年11月16日载文说:“台湾省有句谚语‘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妈’。也就是说,从唐山来的单身汉都娶土著女。依此算来,在血缘上唐山人只不过占一半而已”。他们就台湾民谚“有唐山公,没有唐山妈”做文章,用过度推论的办法,把个别现象当做普遍现象,把“唐山公”和“唐山嬷”切割开,进而将台湾作为虚构出来的“民族国家”同大陆割裂开来。由此又可知,有的台湾民谚会被某些没出息的台湾学者直接用为其“台独”史观的论据。我记得,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陈孔立1997年有专文《早期台湾人口性比例问题》,质疑“有唐山公,无唐山嬷”,邓孔昭教授也有《试论清代台湾的女性移民》《清代台湾汉族居民与原住通婚状况探析》等文,斥“台独”史观之谬。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