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文章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评月刊: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00:03:01  


 
  国家教育主权是国家拥有的对本国教育活动的合法治理权,纳入国家权力体系和治理体系,包括教育立法权、教育行政权、教育司法权、教育监督权④。教师是教育之基,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研究专家的培育者,更是办学的主体力量。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文)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教育权是国家教育主权的重要组成,更是国家教育主权落地的基础,具有核心价值。教师教育权,除教师培养布局权(资源配置权、培养标准制定权、教师培养评价权、职业准入标准设置权、教师培养监督权和教师专业发展权)外⑤,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培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师退出机制。

  学校及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引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国是国家教育主权的必然要求,必须落实到教师教育机构(含所有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师、学生及其群体性组织的准入标准和退出红线,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职权履行、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督导,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教育权必须覆盖国家治权所及之地,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爱国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成为教师教育督导的重点区域。

            二、台湾地区异化的教师教育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一)台湾地区教育政策对国家认同的误导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皇民化教育”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党化教育”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同心圆”“去中国化教育”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执政时期,以及有“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地区教育政策变迁对民众 “国家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 “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