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库汇聚

书评:用学术话语解构“中国港口威胁论”

2024-04-28 01:00:57
  中评社北京4月28日电(作者 王键)港口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但其战略意义远远超越一般的基础设施,港口经济及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任何国家发展战略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西方不断抹黑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合作,“殖民主义论”“军事基地论”“债务陷阱论”甚嚣尘上;从特朗普到拜登,美国发起“蓝点网络计划”自立项目标准,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倡议、牵头“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与中国展开在发展中国家的港口项目竞争;美国不仅疏离与中国的港航合作,同时施压盟友伙伴干扰中国企业在发达国家的港口投资。港口,正在与不断加剧的大国博弈态势共振。

  至此,中国战略界和学界需要回答,海外港口合作到底是商业的还是战略的,如果它关乎战略竞争,那么它的战略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美西方将“海丝”港口合作抹黑为“异类”?难道海外港口合作是中国所独有的吗?上述一连串的问题,是中国学者构建“海丝”港口合作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恐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些思考和认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构美西方对“海丝”港口合作的炒作、诋毁。

  蓦然回首、开雾睹天,品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旭教授的新著《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研究》,有豁然开朗之感。她虽然写的是“他山之石”,但作为最早关注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的学者,本书不仅填补了国内对该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更因日本相关实践与中国“海丝”港口合作互为镜像,且书中就港口研究搭建了国际关系视域下的分析框架,使本书具备较高的理论价值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作者敏锐意识到港口的战略属性。卷首开宗明义:在国际贸易中,海运占比90%,如果说海洋是全球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那么港口就是这一高速公路的入口和加油站。港口具有国际性、连通性、集散性,国内港口与海外港口自然而然地连点成线、成网,串起一国的国际经济和权力关系网络,这使港口与生俱来就不只是商业或技术议题,而是国家战略问题。

  自古以来,大国强国均重视海外港口支点战略。古代西方世界围绕地中海的搏杀,既是商业的,也是军事和政治的,大国强国深知,比起航线,对于港口支点的占领掌控更为稳定。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西方殖民者抵近他国港口,以武力或武力威胁攫取对象国的港口通商权和控制权,西方殖民者盘踞对象国港口城市,既打造海外军事据点、倾销贸易支点,也通过港口城市向对象国内陆渗透蚕食,强化对对象国的全方位影响。

  作者分析港口之于大国的战略意义,其论述具有一定深度,其写作的前瞻性还体现在,本书出版之际正是美国打压涉华涉港议题愈演愈烈之时。当前,随着中美竞争加剧,在全球化高歌猛进时期被一度视为商业问题的港口重回大国博弈前台。近一年余,美国抹黑中国企业制造的港口起重机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立法限制“中国交通物流平台”(LOGINK)推广运用,声称对中国航运、物流、造船业发起“301”调查。前不久举行的美日菲首次领导人峰会上,美日承诺帮助菲律宾建设“吕宋走廊”,港口项目合作首当其冲。2023年11月,美国宣布投资科伦坡港码头,与中国科伦坡港城项目形成正面竞争之势。再早一些时候,美日印澳“四边安全机制”宣布建立绿色航运网络,以悉尼、旧金山、东京、孟买构建排除中国的“印太”港口和海运通道,抹黑“海丝”港口项目不够“绿色”。种种动向让中国战略界和学界对港口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作者在书中指出,在大国港口竞争中,日本充当了美国“马前卒”的角色。一方面,日本作为海外港口开发经验丰富的国家,持续塑造着美国对该议题的立场。早在2018年,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便资助和推动了美国智库加强对中国“海丝”港口问题的关切。另一方面,美国将日本视为对华港口竞争的“力量倍增器”。特朗普抛出美国版“印太战略”后,美向日提供全球关键港口清单,敦促日本在美方清单指向之处加紧布局,对冲中国“海外港口扩张”。这些尚未被国内学界所关注到的蛛丝马迹,印证日本在对华港口竞争中是不可忽视的角色,也凸显作者的研究深度。

  从港口战略研究的视角看,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研究可被视为是一个大的案例分析。

  作者在书中考证了日本港口战略的发展历程,全方位分析了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的布局、目标、路径、动因、成效,对二战后至今70余年来日本海外港口开发的项目进行了有重点又全覆盖的分析。据作者统计,日本持续推动海外港口开发,战后至今累计在海外共开展港口项目400余项,其中规划调查项目380余项、承建港口40余个、参与经营港口接近30个,项目遍布全球、聚焦“印太”。虽然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后来居上,但是通过上述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得不让读者信服,日本是开展海外港口开发时间长、效果显着的主要国家之一。

  随后,作者还总结出日本海外港口开发的模式:“国家主导、官民一体、战略推进、内外统筹、全程参与、全链(港航产业链)捆绑、身份建构、差异竞争”,进而较好地揭示了,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一直由国家推动进行,一直是企业等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相配合的产物。对比日本长期战略实践便可发现,由国家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海丝”港口合作并非“独此一家”,更不是所谓“不当竞争”,官民配合相对紧密是东亚国家不同于西方的传统路径,仅此而已。

  书中分析了海外港口开发之于日本的战略价值,其观点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同时对于超大规模的滨海外向型经济体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供需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体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繁荣离不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发展外贸离不开港口的基础支撑。在这个语境下,港口不仅指本国港口,还包括海运航线另一端位于对象国的港口。源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和资源能源高度依赖海运进口的经济安全需要,日本推进海外港口开发具有必然性。日本海外港口开发始于对印度铁矿石港,与之几乎同时,在东南亚国家的港口合作最为密集。日本海外港口战略布局之处,或为资源能源贸易提供物流便利;或临港建设产业园区,将对象国纳入以日本为中心的国际产业链(日本与对象国的中间品贸易额因应大幅提升),乃至将现地生产的产品在现地直接销售。

  除了国家经济战略考量外,作者还分析了港口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资源,在日本对外战略推进中所发挥的作用。从国际政治层面看,日本对印度港口项目合作的契机是美国所推动的“科伦坡计划”。当时美国希望拉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来对冲英国等老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战后的日本经济刚有起色,也希望通过此类国际合作来彰显自身国家实力和乐于为国际做贡献的国家身份。美日双方由此一拍即合。同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开展的港口合作是战后“赔偿外交”及之后“援助外交”的重要组成,同样具有“优质外交资源”的战略意涵,在日本打开对东南亚外交局面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至今仍然是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重要议题。可见,港口作为一种外交资源,能够深化与对象国的关系,强化对对象国的影响,也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战略实践。

  再重新审视当下大国博弈加剧的局面,便不难理解美国为何要疯狂打压中国“海丝”港口合作,日本为何对美输诚、积极配合美国对华的打压。“海洋国家”日本的海外港口开发战略发挥了维护海运通道安全和资源能源安全、促进国际产业布局、拓展海外市场、强化地缘政治影响等多重作用,而港口所具备的上述作用和战略价值,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超大规模外向型经济体来讲,都是相似的。

  本书的亮点在于胸怀中国发展,着眼世界大势,来研究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全书20余万字,兼顾战略和战术层面、宏观视角与微观解析,可圈可点之处不少,值得一读。

  作者最后就中国“海丝”港口合作提出了若干思考,留有余韵。日本海外港口开发能够取得一定成效的关键在于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的迫切需求。全球化可能遭遇逆流但不会被切断,当前发展中国家的港口基础设施缺口巨大,发达国家的老旧港口基础设施亟待更新换代,可以想见的未来,空运、陆运、管道运输都无法取代体量巨大且相对廉价稳定的海运,因此港口仍将具有经济、政治、安全等多重战略价值。国际社会对于发展的需求是“海丝”港口合作能够持续推进的动力源,而更好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则是“海丝”港口合作最重要的竞争力之所在。

  学无止境、百尺竿头,王旭教授新作《日本海外港口开发战略研究》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专著,其出版问世令广大专业研究者十分快慰。

  王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