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中评两会专访:叶国谦谈大湾区大空间

2019-03-09 00:10:59
中评社记者采访叶国谦(中评社 金裕超摄)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叶国谦(中评社 金裕超摄)
  中评社香港3月9日电(记者 郭至君 金裕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今年全国两会前出台,引发香港社会一片热议。中评社记者日前专访了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叶国谦,他就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带来的机遇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下是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您怎样评价这份规划纲要?令您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它可以为香港提供怎么样的发展机遇?

  叶国谦:这份纲要是规划性的,包含了方方面面,我最深刻的当然是讲香港的方面,香港本身要如何的站位,特别是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引擎之后。纲要里对香港的定位是清晰的,很清楚的讲明白了香港可以发挥怎样的优势去推动大湾区的发展。我感觉,整份纲要里所阐明的香港的角色,在大湾区11个城市之中,仍然是比较具有主导性的。我们可以以香港为本位,与广州、深圳、中山、佛山等城市发展的重点相结合,香港比较明显的特点是服务业强,那可能内地城市例如佛山则是制造业强,那两者如何结合,打开出口市场,就是可以商议的。只要大家把握机遇,对准方向,这个空间是很大的。

  中评社记者:有些声音说《规划纲要》中是“香港被规划”,特首林郑月娥已经反驳了这种说法,您认为香港为何会有这种声音出现?

  叶国谦:香港的经济是自由经济,内地则是规划经济,这是事实存在的。那会不会因此像一些人所说,香港在大湾区之下就“被规划”了呢?我认为,一些人这样想是对香港目前的制度的不瞭解或者不认识。纲要是一个中央政府制定的高层决策,港澳特首都是纲要制定队伍其中的成员。现在在大湾区,一国下面有“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种关税”,这是目前世界上其他湾区(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所没有的,这也正是我们的优势。在整个纲要设计和构思之中,绝对只有强化一国两制之下发挥自由经济体优势,而不会在过程之中将自由经济制度“吞掉”,这点是清晰的,我觉得“被规划”这种想法是无知或者说是别有用心。大湾区人口有7000万,大约1万5千亿元的GDP,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实体经济,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事实。

  中评社记者:有些线民特别是青年人对这份规划纲要持有质疑、忧虑、抵制的负面心态,认为香港会被粤港澳大湾区边缘化,您觉得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要怎样向他们宣传大湾区建设的优势?

  叶国谦: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不瞭解,我觉得一开始是很正常的。因为粤港澳大湾区毕竟需要提供一个平台给年轻人发挥,所以现在特区政府也十分重视要与内地发展一些民间的组织平台,这样才会在各方面鼓励青年人的发展。香港有很多地方提供给青年人机会,但大湾区内有更多给年轻人发挥的天地。过往我们已经看到有很多香港的年轻人已经回到内地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有这种现象我觉得是出于大家对“一件新鲜事物的两面看”。香港的地方是比较窄的,要思考如何与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品。

  中评社记者:“一国两制”在港实践已有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一月初的《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您认为香港在这部分能够为台湾提供哪些经验?

  叶国谦:我觉得有很多经验。第一,一国两制之下的香港有没有衰退?人民生活有没有改善?民主进程有没有倒退?这些答案都是清楚的,其实港台一直都有很密切的往来交流,在这20年来,香港在国际环境风云突变的情况之下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准、素质逐步提升。当然我们不排除有极少数人主张“港独”,但到了今天,这不是大势了。探索台湾的一国两制模式是可以在香港的基础上再优化的。

  我相信最重要的是人民生活的变化,能不能继续保证到人民生活及经济发展,这点是关键。台湾经济近年来发展趋缓甚至下行,明显看到已经对不久前举行的“九合一”选举造成影响。其实,大家之间有不同政见、看法或理念都不要紧,但现在香港政圈出现的问题是,部分反对派往往立场行先,而非看事实依据,最终亦无法获得市民的支持。我自己的看法是,事实与口号立场是分开的,虽然大家都想追求民主政治,但是漠视社会现实、不顾一切地去盲目追求,能否令自己的生活得到保障呢?

  中评社:不久前一些“港独”分子在港大校园纪念旺角暴乱三周年,戴耀廷在两日之后的纪录片中表示可能会有第二次“占中”发生。您对于目前“港独”及其对青年人的影响有什么看法?

  叶国谦:第一点就是要依法,我不认为中央政府及特区政府会容忍任何触碰政治红线的行为,尤其是鼓吹或推动“港独”,如行政会议近期已通过取缔香港民族党。社会上当然有很多不同意见,有些人会对中央政府有些不认同或者反对,这一类型的问题我不觉得是很特别的。但是每个国家都有维护自己政权的做法,透过当地的法律层面来进行处理,我不认为民族党或者“港独”有空间可以发展。我认为戴耀廷说的“占中”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很小,近期的九西补选结果已反应市民对此类主张或诉求离弃。

  一个英国19岁的女生同伊斯兰国的恐怖分子结婚之后,直接被英国政府取消国民资格,这是很大的事情,香港人在香港出生后,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被取消香港公民资格。但英国法律居然可以取消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权利,因为这触碰到了英国的国家利益,故英国不惜违背自己所谓推崇的自由、人权等核心价值都要这样做,因此透过很多的事实来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够双重标准。

  中评社:您认为本届特区政府应该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创造怎样的条件?

  叶国谦:其实二十三条立法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当然第一个前提是对国家的维护,在香港社会中有人其实未必认同,要订立二十三条,是会与他内心最深层次的事情形成抵触,所以会造成有一定的反对声音。但对普通市民来讲,作为中国人对于国家安全的维护是支持的,订立二十三条是中央给我们香港的宪制责任,如果特区政府不订立,中央政府都可以订立出来。如何创造时机,实际是处于一种误导而产生的恐惧,我一直认为要消除市民的顾虑,包括其恐惧二十三条会是“悬在头上的一把刀”、将压制港人的言论自由等。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也要大量消除,我相信这就是特区政府要创造的二十三条立法的社会氛围。这次依据社团条例取缔民族党,都是二十三条中的一部分。

  中评社:内地在去年九月份时,就开始推出港澳居民居住证,您对这项中央的政策有何看法?

  叶国谦:我们一路都在推动,有关的出入境部门也一直在积极研究,当然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大方向不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本身都在发居住证,居住证已经有我们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编号在里面。为何会推出居住证?就是因为在内地其他的偏远地方不普遍认识回乡证,造成很大不便,因为回乡证只是一个出入的证件而非身份证明档,所以我觉得有推行居住证的现实需要,在身份证明上尤其有其必要性。内地居民有居民身份证、台湾人有台胞证,对于港澳来讲也有港澳居民居住证,在技术上没有很大困难,而是将具体的事情处理,这对于香港作为国家一部分,能够更加理顺。

  中评社:您认为将来国家还可以为香港人释放哪些政策方面的红利?

  叶国谦:香港现在与珠三角一起,其实大湾区里面就有很多机遇,包括“一带一路”就是很大的机遇,有的地方其实要解决大家之间的交往,令两地或三地之间交往更加方便。必须要考虑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施不同制度的现实。因此,推动香港对内地的开放,一方面需要继续维持现行制度,对人员往来有所控制,但另一方面也要便利到大湾区内的居民。

  中评社:除了您的建议,您今年参加“两会”最关注什么问题?

  叶国谦:我一直都最关注法治制度问题,我今年是第四届连任人大代表,我看到国家的法治制度是在改变和进步,但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我们的法治改革与健全步伐还比较慢,虽然近年来有关法治的投诉有所减少,但距离完备、保障的法治体系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整个法律的维护、法官的质素、法庭的处理、对市民的保障,仍然有待完善,这其实颇为妨碍国家整体的发展,所以我们都会对这方面继续投入关注。

  附:叶国谦,大紫荆勋贤,GBS,JP,前任香港立法会功能界别(区议会(第一))议员。现任香港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立法会党团召集人、香港房屋委员会委员及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叶曾担任民建联前副主席(1998年12月至2009年4月)、市区重建局非执行董事、纪律人员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委员、禁毒常务委员会委员及香港大学校董会成员。
电脑版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