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中评社 赵海欣摄)
中评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 郭至君 助理记者 赵海欣)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袁征日前参加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主办的第二届双C论坛,就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之后的两国关系走向进行了分析。袁征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个共同”对于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健康发展提供了指示性、引领性的建议,需要双方国家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关于元首会晤的意义,袁征表示,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在经历波折之后使得两国关系能够衔接,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总体来讲,这次峰会是符合预期的,为中美关系注入了正能量。峰会对于双方增新释疑、管控分析、拓展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现在起伏不定的中美关系发挥了关键引领的作用。峰会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止跌企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是今年中美关系历经波折,整个发展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2月发生飞艇事件使中美关系出现波折,6月布林肯访华之后中美终于恢复了双方高层的交往。峰会的举行拓展了中美合作的空间,使得6月以来整体氛围和缓的趋势得到了延续,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塑造了一个良性的氛围。
二是在旧金山峰会上中美元首达成了20多项共识,拜登总统也重申了巴厘岛会晤时的“五不四无意”的承诺。两国元首强调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保持沟通、防止冲突,这些都有助于中美双边的沟通,有助于拓展两国下一步的合作。
三是习总书记提到的“五个共同”——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理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共同促进人文交流就像五个支柱,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健康发展划出了一条路线图。旧金山愿景将持续引领中美关系的发展,对于未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对于美国来讲,其中有些观点它也是认可的。
四是峰会的成功举行会潜移默化地激励拜登政府内部和美国国内主张缓和对华关系的理性派人士。在这些人士看来,除了对华要强硬,要战略竞争之外,还要为中美合作留下一定的空间,使美国对华政策变得更为平衡。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值得肯定的定向塑造,旨在影响美国国内的理性派人士,让他们的声音能得到呼应。
五是旧金山峰会能够成功举行,不仅有助于缓解两国关系的紧张氛围,而且彰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有助于理顺中国外部面临的复杂的环境。习近平主席应邀赴旧金山参加中美元首会晤,然后再参加APEC峰会,说明中国的重点在中美关系。拜登政府也专门邀请习近平主席举行旧金山峰会,这凸显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而且中美之间的缓和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盟友和伙伴对华的立场和态度,这对于中国应对外部复杂的环境非常有正面意义。
袁征也表示,一次峰会的作用不宜夸张,在充分肯定峰会起到积极引领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中美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一次峰会解决不了那么多难题,中美双方也没有这样的期待。在台湾问题、科技封锁、出口管制和贸易关税这些问题上,美方并没有对中国的诉求做出积极的回应。相反,美方立场展现了中美在台湾、印太战略、航行自由、人权、俄乌冲突、巴以战争等诸多问题上的分歧。这次峰会也没有能够发表共同的联合声明,而各自发表的声明也和以往一样存在各说各话、各取所需的状况。拜登还是强调中美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总体来讲,两国元首的会晤符合预期。旧金山不是终点,而是两国关系新的起点。两国可以从旧金山再出发,双方努力进一步夯实中美关系的根基,推动中美关系朝着比较健康、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他说。
在台湾问题上,袁征认为就这次峰会来讲没有任何突破,双方各自重申既有立场。习主席强调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要求美方言行如一,将不支持台独的表态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停止武装台湾,支持中国和平统一。拜登则强调的是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重申美国反对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期待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岸分歧,并强调台海和平稳定关系到世界的利益。他也呼吁中国克制在台海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军事活动,要求中方尊重台湾的选举秩序。
袁征表示,习主席明确提出要求,实际上就是让美国兑现承诺,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即便美国每次都重申它的“一个中国”政策没变,但是实际上正在不断掏空其“一中政策”的内涵,其行为直接冲击到“中美建交三原则”,美方的所作所为正在开历史倒车。台湾的前途对于美国而言是“台湾未定论”,也就是说不管它是独立、维持现状还是统一,美国是不持立场的。在中国不断崛起的态势下,美国认为第一岛链蕴含战略意义,不太可能再提所谓的支持两岸和平统一,双方的分歧是非常明显的。
袁征说,“在台湾问题上双方的立场没有任何变化。美国武装台湾、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做法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改变。因此,双方围绕着台湾问题的博弈和斗争还会继续。关于售台武器的问题,11月15日双方元首见面,16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就公开表示,美国对台出售武器、提供军事帮助、军事合作,不受旧金山元首峰会的影响,美国会加快对台转让武器。现在主要是双方不愿意滑向正面对抗,成为了双方管控分歧的反向动力。”
袁征表示,直到今天,美国提升美台关系的内在逻辑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一是在战略定位上,拜登政府始终把中国作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二是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美国以台制华的意图非常明显,打台湾牌更加频繁;三是拜登政府搞价值观外交,符合其整个对外战略的基调,也是必然的要求;四是美国国内要求给予台湾更多支持、提升美台关系的呼声愈加强烈,从美国国内的民意,到国会内部的反华亲台势力,再到亲台的机构和人士推波助澜要求给予台湾更大的支持。另外,台湾方面不断游说,在美国进行渗透。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美方认为中方压制台独气焰、维护国家主权的举措是单方面改变台海地区现状的“挑衅行为”,会削弱地区和平与稳定。美国一直认为,2027到2032年之间的危险性是最大的,认为中国大陆可能对台动武,所以美国加强了对台湾的军事援助和双方的军事合作,现在培训已经到了营制单位,级别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
围绕中美之间接下来应如何重建互信,尽快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这一问题,袁征回应说,“五个共同”支撑了“旧金山愿景”,对于未来中美关系怎么样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指示性、引领性的建议,为双方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希望两国能够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实际上,切实操作起来难度不小,主要是因为美方很难理性看待中国的崛起。美国只要不改变霸权思维,不改变自我优越感,不改变在意识形态上对于中国的偏见,包括反共的思维定式,美国就很难改变遏华竞争战略。所以,首先需要美国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崛起。“相互尊重是基本的要求,美国人不能一方面打压遏制中国,另一方面又要求中国进行合作,这是对于另外一个大国基本的不尊重,这是中国不能接受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地来进行对话。”他说,“应该加快双方的沟通对话,减少军事战略误判。军事交流是要与具体行为配套推进的,包括美国的抵近侦察、航行自由等问题,双方都应开诚布公地进行探讨。”
袁征认为,对话之后就是拓展双方的合作空间,给对方增加一点信心。两国民间加强交流,推动中美之间人文和教育的交流,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有些方面中方可以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最后,袁征表示,中美还是需要构建一个危机管控的机制,中美之间爆发大规模的冲突、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很小,因为风险太大,代价大到双方都难以承受。但是中美现在要重点防止突发事件升级为大规模冲突。在中美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双方是不是还能够理性地管控危机,防止升级,对于两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双C论坛”得名于中评智库(China Review Think Tank)和中国论坛(China Forum)的首字母组合,是中评智库基金会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的最新合作项目,旨在围绕国际关系热点议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展开讨论、贡献智慧,该论坛将不定期举行。本次论坛更多精彩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和中评月刊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