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前瞻
2023年10月号,总第310期

台湾青年的语言认同危机与导正策略――一项基于实证的研究
吴晓芳(漳州)
闽南师范大学两岸语言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教授
锺厚涛(北京)
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本文通讯作者
肖航(北京)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工具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双重功能。语言是族群意识的核心,攸关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共同的语言认同是铸牢两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基础。近些年来,民进党当局持续以语言为工具落实所谓“去中国化”,企图改变植根于台湾社会的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本文通过大量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在台湾地区,民进党当局极力推动的以闽南语为基础进行的所谓“国语化”,不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对台湾青年的语言认同产生了重要的错误导向作用。台湾地区青年拥护闽南语(台湾地区称“台语”)为所谓“官方语言”,认为闽南话比普通话更为亲切,这显示岛内语言文化认同出现严重的本土化态势。这一现象应引发两岸各界有识之士高度警惕,大陆宜加强语言安全的战略性布局,将台湾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家语言文字整体规划当中,建立语言文字的对台工作体系,建设两岸语言文化智库,夯实两岸融合发展的文化基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台湾现有常住人口2383.4万人,其人口比例分别是:台湾16族原住民2.48%,汉族96.42%,其他1.10%(包括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外籍人士)①。依照一般通俗的分法,台湾人分为本省人和外省人。1945年前在台湾生活的被称为本省人,1945年后随国民党政府来到台湾的中国大陆人及其后代被称为外省人。本省人又分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1993年,时任“立法委员”的林浊水及叶菊兰首先提出“四大族群”之说,把台湾人分为四大族群,即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族群成了政治操作的工具,经过多年,台湾人口中的“四大族群”的划分已形成相当普遍的族群想像主张。另有新住民56万9851人(统计时间自1987年1月至2021年12月底)。……
(全文请参阅中国评论新闻网: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