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从需求端提振物价 效果优于减息
http://www.CRNTT.com   2024-04-02 11:06:59


李湛表示,比设立通胀目标更重要的是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4月2日电/保持温和通胀,推升物价是降低实际利率的重要手段,但降息或非推高通胀率的“良药”。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李湛观察到,2022至2023年,以贷款加权平均利率“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指代的名义利率分别下降93和38个基点,而两种口径下的实际利率分别提高87和150个基点。他认为,近两年名义利率持续调降,通胀下行程度却更大,通胀增速若续走弱,适度的降息仍无法推动实际利率下行。

  大公报报导,在李湛看来,两种方式可以改变上述问题。一是采取更大力度的降息,即降息幅度超过通胀降幅;二是保持货币政策在正常区间,出台需求端政策提升通胀。他补充说,利率政策需综合考量汇率、金融风险等因素,方式一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有限,“改善通胀预期、带动物价良性回升较为关键”。

  李湛强调,人行政策调控总体坚持稳健理念,始终坚持“不大水漫灌”原则。去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上述表述体现了决策层提高通胀预期的政策思路。

  设立2%通胀目标的必要性或不高。李湛分析,供需决定价格,提振物价需从商品供需基本面入手,需求不足是当前中国PPI、CPI疲弱的主因,应通过解决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扭转社会预期,“比设立通胀目标更重要的是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泰勒规则下,通胀缺口与利率缺口应是“正相关”关系,由于中国货币政策正处在从数量为主的调控机制,向价格为主的调控机制转型的阶段,传统泰勒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中国利率传导机制仍待完善,此时若设定通胀下限目标,或对政策空间带来更大约束”。

  李湛建议,将“温和通胀”作为宏观政策一致性目标,中期采取地产和消费等政策协同,提高居民收入、稳定居民预期;长期面向产业转型、制度改革等方向出台相应举措,从终端需求端提高物价水平。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