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非零和的博弈:“冷对抗”下的中美日关系与两岸
http://www.CRNTT.com   2019-01-13 00:10:41


 
  为象征中日关系回到正常轨道,双方2008年以来中断至今之领袖正试互访将重新启动。10月25日下午,日相安倍晋三抵达北京,展开维期三天的正式访问,此意味日中关系走出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的阴霾,结束1972年建交以来最长的低潮,而其背后的趋力正是口颂“美国第一”的川普总统。东京政策研究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指出,日本已成为美、中贸易战的受益者。中国大陆目前极为主动地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

  10月27日,日相安倍晋三结束访陆行程,带着52项的合作备忘录(MOU),开启双方在第三国的经济合作丰硕成果回到东京,中、日将在泰国东部经济特区的城市建设及欧洲的海上风电项目投资上合作。此行,安倍受到习近平国宴的款待,此前受此高规格接待的首相为福田康夫,此意味习近平对安倍来访的重视及强烈期待中日关系改善。“习安会”对双边关系升温敲下定音槌,中日关系走出2012年“钓鱼台国有化”的阴霾,结束1972年建交以来最长的低潮期。安倍以“新阶段”形容当前中日关系所处的位置。

  安倍首相与大陆总理李克强会谈中,揭橥“从竞争到协调”、“不为威胁的伙伴”及“发展自由与公平的贸易体制”的日中关系“新三原则”,沿此基调,中、日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合作建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并寻求走出“安全困境”建立伙伴关系。缅因州立大学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费卡西(Kristin Vekasi)直言,中、日经济具互补关系,在贸易及投资的合作可互蒙其利,川普上任后不断祭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刺激东京与北京发展更紧密的关系。在川普总统的“美国第一”单边主义下,中日关系将持续改善,日本可望在2019年6月,迎来习近平的任内首访,成为新的日皇首位接见的外国元首,为此波中日关系改善推向高点,届时,双方有机会签署中日关系“第五份文件”,总结成果,迎向未来。

  安倍的对中政策着眼于透过与大陆的交往及合作,引导北京走向国际社会认可之规范与秩序,避免致力于强国梦实现的大陆成为威胁,创造中、日双赢,而非在过程中采取围堵,损人不利己。“安倍外交”显然贴近“守势现实主义”,此有别于川普的“美国第一”所展现的“攻势现实主义”路数,趋近战后日本之和平主义。东京大学公共政策大学院院长高原明生认为,美日安保战略与北京目标存在分歧,中、美在南海问题上针锋相对,未来只要双方不改变战略目标,包括南海、东海双方冲突升温的可能性仍存在。而将“自由开放印度太平洋战略”及“一带一路”进行结合,也许是让双方调整战略目标的一条出路。此可避免中、美战略对撞,危及日本周边安全。

  然而,上海日本研究学会会长吴寄南认为,中日关系目前仍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仍仅是谨慎乐观。中日关系改善能走多远,取决于未来发展是否合则两利,克服基本主张及利益冲突。此外,在日本与大陆的交往中,安倍更须向美国证明其对中外交扮演美、中战略的“杠杆支点”,采行“接触(交往)主义”,能在引导大陆走向国际规则上奏效,并使美国在亚太地区获利,如此方能避免安倍在国内政治上遭到美国的打击,因美国的外交支持对首相的政治生命而言不可或缺。因此,安倍须在美、中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此“避险”的操作虽困难,更须小心翼翼,但有机会左右逢源。

  诚如战后日本宪法前言中所言,“任何国家皆不得只顾本国而不顾他国,政治道德的法则是普遍的法则,遵守此一法则为欲维持本国主权,并与他国建立对等关系的各国责任”。此应为日本“和平宪法”之底蕴,亦与邓小平之“中国永远不称霸”的外交训导不谋而合。

  川普试图重构美国的霸权,极大化自身利益,以获得安全的“攻势现实主义”套路应非全球化下国际政经难题的解方。在东亚秩序的建构中,“守势现实主义”的路数始为中、日坚持“不称霸”与“和平主义”的具体实践。中、日若能“不忘初心”,双边关系改善即非仅应对川普“美国第一”的权宜之计,而为中、日摆脱“安全困境”,真正走向“和解”之伊始。在近代历史中,与中、日休戚与共的台湾亦无法自外于此变局,须在两岸关系中做出回应。

  四、以“九二共识”重启两岸关系

  11月7日是“马习会”三周年。3年前,马英九与习近平开启两岸领导人以对等方式会谈的模式,为两岸关系搭起一座桥,台湾不分蓝绿,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皆能走这座桥,持续深化两岸交流,为未来的政治协商奠基,应为“马习会”之历史意义。

  然而,蔡英文上台后,拒绝承认“九二共识”,使两岸经贸及文化交流倒退,更无法利用这座桥实现“蔡习会”,因“九二共识”为桥之基座,缺乏桥墩自然此桥不通。因此,在“马习会”三周年研讨会上,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对“蔡习会”表达乐观实乃缘木求鱼。许信良认为,在美中关系中遭川普霸凌的习近平应将心比心,检讨大陆对台湾的霸凌,换位思考,调整对台方针,只要习近平愿意,没有什么不可以,未必需要“九二共识”,“蔡习会”仍有机会。

  诚然,两岸关系的和解须互具善意,更须创意,弥平双方的政治歧见,但蔡政府若不认两岸是“一家人”,即难以期待对岸的善意,如此再多的创意亦于事无补。“蔡习会”的通关密语不难,即蔡英文难以启齿的两岸一家之表态。

  其实,台湾对大陆两岸一家的表态,并非政治上对北京的投降,而是承认台湾与大陆间之血脉及文化上的相连,更为中华民国宪法“一中”规范的遵守。马英九主张,两岸关系应“向宪法去、跟宪法走”。这部宪法在民国36年由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中国全境制宪国大代表所通过,台湾的“党外”耆老余登发亦参与表决。因此,依中华民国宪法处理两岸关系即为“一中”之表态,自然无法排斥两岸走向统一。

  马英九藉“马习会”三周年提出“新三不”,将“不统”修正为“不排斥统一”,但统一没时间表,时机与方式需要两岸有共识。蔡英文批评马英九的“新三不”,认为“不排斥统一”背离“一中各表”的精神,言下之意,蔡英文似乎在捍卫“一中各表”,但吊诡的是蔡政府始终拒绝继承马政府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致使两岸关系的基础尽失,海基、海协两会协商亦为之中断。

  在蔡英文批评马英九“新三不”的发言中,通篇采“中国”、“台湾”的“两国论”语境,更对中华民国难以启齿,语焉不详地称“这个国家”,此正是大陆质疑蔡英文的“一中”立场之所在。虽说,蔡英文曾在就职演说中试图以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间接表述“一个中国”,但北京仍视此为未完成的答卷,要求蔡英文明确回到“九二共识”。

  相较于马英九的依宪法对两岸关系的表述,怯于表态“反独”之蔡英文难脱人民对其背叛中华民国宪法的质疑,更遑论团结台湾。许信良直指北京“霸凌台湾”是两岸关系倒退的症结所在,呼吁大陆放弃“霸凌”,以免将台湾人推向距中国大陆更远的位置,而应以平等方式对待台湾。

  许信良对两岸困局的解读,恐将“霸凌台湾”与“反对台独”混为一谈。北京对台政策的基调应为“反对台独”,而非意在“霸凌台湾”,此可证诸马总统主政时具“九二共识”的两岸关系,双方领导人是能平等对话,外交上亦可休兵,打破两岸在国际社会的零和赛局。

  反观蔡英文的“近美、亲日、远陆”政策无助于台湾国际参与的扩大,反招致新一波“断交潮”的外交危机。民进党争取美、日对台的支持,此无异于国民党,但民进党恐一厢情愿,期待美、日的“友台”能服务于实现该党“台独”的悲愿。

  蔡英文主政下的台湾,经济停滞,民主蒙尘,如此的台湾面对大陆的竞争恐逐渐失去制度优势,更难赢得美、日基于价值的真正友谊。“九合一”选举民进党陷入苦战,此即选民期待能与大陆交往、壮大台湾经济的民意反扑。很清楚,台独不代表台湾人,民心正在翻转台湾,从台独的务虚主义重回繁荣台湾的经济主义,重启两岸关系,携手再兴中华。

  五、结语

  与中日关系相仿,美舰航经台海不宜解读为美国挺台对抗北京,蔡英文若视此为美国在两岸力量失衡中的友台“政治宣示”,应更具信心与大陆务实交往,切莫一味拒绝“九二共识”。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在激烈变动中的东亚国际关系中,民进党政权切忌台独意识形态绑架,而应审时度势,在中、美博弈中,灵活应对,寻求“九二共识”的解方,突破两岸关系困局,始能在变局中立于不败,有效维持两岸现状。诚如前国安会谘询委员邱坤玄教授所言,台湾的脱困之策常在一念之间,当前日本的作为已为蔡政府提供答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