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罗祥喜:两岸四地客家文化交流的未来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00:37:17


中国评论通讯社副总编辑罗祥喜发言
  中评社香港9月18日电(作者 罗祥喜)我关注、研究两岸及港澳问题将近三十年。作为一个客家人,自然也对两岸四地的客家文化交流有所关注和瞭解。总的感觉,这些年来两岸四地对客家文化的重视和对客家文化交流的推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也增进了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的瞭解或认识。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非客家人,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还非常有限的,对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的未来角色,未必有清楚的定位和认识。

  香港客家人的认同危机

  作为香港的代表,主办单位要我介绍香港客家的一些情况。坦白讲,谈到香港的客家,心情有些沉重。因为,香港虽然号称有超过两百万的客家人,香港也曾在联系和团结全球客家、国际客家学研究上领先潮流,做得最好、最早。比如,已连续举办二十多届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即是由香港崇正总会首先发起(1971年)并一直积极支持的;现代国际客家学的奠基人是香港大学中文系的罗香林教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香港客家人的客家意识及自我客家身份认同,非常的低,以致今天香港主流社会基本上漠视客家的存在,多数客家人也没有客家认同。

  香港的客家人可以粗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香港原居民中的客家人。香港原属广东省宝安县,而宝安县有一半以上人口属客家人,所以九龙、新界一带有不少原居民是客家人。三百多年前,清朝曾下令沿海人民内迁三十里,宝安县原有居民被迫离去。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明令复界,招致各地农民前往垦殖,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人,便来到新界地区开垦荒地,定居垦殖。这是香港原居民中客家人的由来,这些客家人以务农为主,以新界最为集中。据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界地区还有近一半是客家村落,当然在九龙、港岛也有客家庄。

  第二类是香港开埠以后陆续从内地或海外移居香港的客家人。香港开埠之后,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及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陆续有粤东等地的客家人移居香港;同时,也有海外客家人到香港发展,比如上世纪50、60年代大批到香港发展的归侨中,有不少是客家人。比较典型的有田家炳1958年从印尼移居香港,曾宪梓于1968年从泰国返回香港创业。与前者不同的是,这类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都市地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