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打造珠三角优质绿色生活圈
--访香港环境局局长邱腾华
http://www.CRNTT.com   2009-07-13 15:48:10


 
  虽然技术上已将“点”连在一起,但要更进一步,让区域优于现在、优于其他地区,便必须在政策层面作出配合。广东是内地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但在三十年持续发展后,现已进入所谓的“生命第一周期”,经济需要转型和升级等。因此,过往一直只着重低成本的工业,就很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所以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在技术层面而言,工业、经济等各方面需要建立一个领导层面或规划层面的平台,才可将珠三角各城市联系在一起。在既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前提下,配合整个区域的良好环保工作来提升经济成果,便是我们对国家的贡献。“绿色生活圈”将可作为一个示范,展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达到区域的良好经济之余,环保工作也能优于其他地方的成果。

  现时全球十分关注的气候变化、环境政策、国与国之间关系等环境问题,早已渗进贸易领域及国际关系领域内,不少决策是以国家的角度来看,甚至乎定位于全球的战略,并对中国处理环境问题带来很大的压力。

  相对来说,中国的压力主要来自内部,而且有自我改善的机会。但在国际关系上,国家需采取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共同肩负整个地球村的责任。因此,香港与广东省在市场开发、技术交流、资金引进及人才流入等方面合作,便可有双赢的成果,成为改善现行发展模式的地区。当然,这方面的合作将要面对很多挑战,包括经常出现的壁垒,如有关技术的转移,其中涉及贸易层面、出口管制,以至抑制气候变化技术转移和投放等问题,都是必需解决的。

  我们要在战略层面共同解决国际间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应凸显“可以做到”的承担。其中除外来压力外,更重要的是出于地区自身的需要,技术层面亦达到要求及拥有共同治理的经验,可以发展为一种新的模式。如果这方面运作良好,今后在《京都议定书》的讨论中将可成为一个亮点。

  环境保护的实施需要更多政策的扶持

  香港近两年对保育问题的处理是合适的。在一国两制下,保育问题既关系一国的利益,也能创出两制之间的利益最大化。07年3月,行政长官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北京见面时已就这概念提出讨论,并于08年1月在《纲要》内标示“绿色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重点工作,涵盖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以及建立宜居城市等。有关《纲要》只是一个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继续做,包括共同争取“十二.五”的计划,以符合国家每年制定政策的要求。虽然这“十二.五”计划是全国一致的,但不同地区还是有差异,尤其是加上香港。因此,我们需要多些政策支援,以凸显出双方具体的能力、多做一点,以及要求高一点。

  香港在“大珠三角绿色优质生活圈”构想中的示范作用

  刘乃强:现在把“大珠三角绿色优质生活圈”的构想列入“十二.五”的计划内,那么是争取什么政策或希望达到什么目标呢?

  邱腾华:具体来说,“十二.五”的规划十分宏大,不能期望有很多详述,甚至乎可能只有数个要点标示出来。但是,过往规划中提到香港是什么中心时字数不多,今次已较过往多了一些说明。

  事实上,字数多少并不会影响政策的落实,最重要的是政策方向的关联性。从国家利益、区域的需要、以及关注香港和内地的角度来看政策方向,便会瞭解到建立“绿色生活圈”的需要,以及回应广东省可能需要政策及资源的支持以推行计划。在“十二.五”的规划中确立主导思想,两地政府便可先行展开筹划,计算投入的资金,或订立一个更严谨的目标。此外,我们亦必须在其他经济指标内作出调适,让市民明晰计划的目的。再者,不论香港作为ChangeAgent、桥头堡,或是核心重点也好,也可通过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的事实,将这个区域的优质生活圈概念带出去,同时也可吸收技术的转移。

  刘乃强:在“十二.五”计划,能否肯定香港可肩负这个地位。

  邱腾华:对,但并不是只为了香港。

  刘乃强:现时各方面的反响都那么热烈,你们将有些什么具体的步骤?

  邱腾华:珠三角规划纲要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政策文件,引领我们在国家政策层面内继续去做。第二,我们希望继续使用多年来行之有效的粤港合作机制,但亦会作出适当调整,例如在谈到“绿色珠三角”或“优质宜居城市”,或许大家的理解均有不同,但至少是有差异的。

  例如偏重居住环境的,那么可能是建设部;如果是通过两地经贸合作来推动循环经济,将涉及经贸委;如果关于环保标准的,则是环保局的工作,而香港亦有类似情况。因此,我们会维持现有平台的持续发展和环保小组外,还希望建立一个功能性比现在更大的平台去做这方面的事情。

  另一方面,内部亦要检视在体制上是否需要作出其他调整。现时我们正研究这项工作应由谁来牵头,还是各自去做。对环境局来说,并不在乎牵不牵头的问题,而是像戴着绿色眼镜一样,以绿色珠三角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的话,我们将愿意参与。至于内地各级政府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相信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此外,由于现时粤港机制内新加进了澳门一地,构成更好的三方政府讨论,但必须将粤港机制改为粤港澳机制,而工作层面亦会随之转移。

  展望将来,如何将构思转为项目化,尤其是内地需要立项才可把政策转为专案方面,我们必须坐而起行,例如先行带动一些相关行业人士共同携手建立,而现时在深港创新圈内,我们与杜邦公司合作设立太阳能研究及产业平台,而工业总会也计划在江门市成立一个环保工业园。我们十分高兴看到,因为政策的推动,不少项目开始有机会转为专案。至于如何在这个大的政策下把构思转为项目化,一方面是政府的投资和政策的投入,另一方面就是具体地吸引跨国环保企业的参与,将环保构思项目化。

  邱腾华小档案

  主理香港特区的环境政策,职责涵盖环境保护、能源、自然保育及可持续发展。于1981年加入政府,曾任职新闻处处长、教育统筹局副秘书长、工业贸易署副署长及驻华盛顿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

  邱腾华小档案

  主理香港特区的环境政策,职责涵盖环境保护、能源、自然保育及可持续发展。于1981年加入政府,曾任职新闻处处长、教育统筹局副秘书长、工业贸易署副署长及驻华盛顿经济贸易办事处处长。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9年7月号,总第139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