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叶小文大觉寺致辞:两岸需搭建一座心灵之桥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00:49:57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左一),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左二),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暨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右二)和浙江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社会科学院教授吴光(右一)合影。(中评社 林艳摄)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众缘和合”。这是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大家都心领神会。五指各有长短,只有不争短长,屈指抱拳,才能积聚力量;只有相互依靠,“合十”祈福,才能皆大欢喜。佛陀拈花一笑,问弟子花是什么香?是花瓣香、花粉香?不,是众缘和合的香,这才是花香的源头和真谛。
心跟心更加紧密,就要“以和为尚”。难怪僧人称为“和尚”。两岸“和尚”合办论坛,给我们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促我们都来“以和为尚”。

  三、扎实推进

  我看了大家、尤其是台湾“两岸统合学会”学者为会议准备的材料,很有创建。受大家启发,我以为,推进两岸文化融合可从五个方面努力。

  第一,凝聚深度共识。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推进两岸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我们应该有这样深度的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路,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其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利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理论基础,就可以如“两岸统合学会”所主张的那样,反对分离,接受分治,推动统合,共议统一。

  第二,放大名人效应。文化融合,需要文化名人特殊的示范、感召和带动,“譬如北辰,众星共之”。例如,台湾星云法师当选为CCTV年度“中华之光十大杰出人物”.,得到两岸的高度认同。这样难得的名人效应,就应该用足、用好。

  第三,依托民间力量。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坐而论道,要有基地,有依托,才能有声有色、持之以恒地推动起来。例如,两岸佛教交流,就可以依托台湾佛光山,以及其他台湾著名佛教团体和道教、妈祖庙宇。而在大陆的站点,就可以依托宜兴大觉寺。

  第四,探索合作方案。这次台湾学者提出若干议案,如两岸四地使用“中华卡”,两岸使用共同的中华文化教材,促进两岸文字趋同化,着手两岸共编历史教科书,等等。虽然如何操作,需要研究,但台湾学者的这种务实态度,就很值得我们大陆学者学习和借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第五,推动文化协议。以虚务实,虚功实做。以点带面,专案先行。以民促官,水到渠成。
  
  这次会议在宜兴的大觉寺开,是个好兆头。觉者,悟也。有觉就能悟,有悟就有梦,有梦就能成。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