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两岸学者聚京 研讨两岸和平协议与统合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09-06-14 09:34:28


双方学者几乎都同意,未来两岸和平协议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北京方面如何面对“中华民国”的身分与地位问题。
  中评社北京6月14日电来自台北,包括一位“国策顾问”、三位海基会顾问在内的两岸统合学会,十三日在清华大学与北京方面重要学者就“两岸和平协议”与“两岸统合路径”及“两岸和平框架”等议题进行一整天的密集与深入讨论。

  台北方面出席的包括: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国策顾问”、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总统府”重要财经顾问、台湾竞争力论坛总召集人、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林建甫;中国大陆研究中心理事长、实践大学教授杨开煌;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教授;海基会顾问、台湾竞争力论坛副秘书长谢明辉等七人。北京方面主办单位为清华大学法学院与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参与者包括王振明院长、孙哲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饶戈平教授、全国台研会副会长许世铨与周志怀,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兆亮、张新军、吕晓杰,广东省博罗县政协委员陈勤浩等十余人。北京国台办官员全程参与。

  有关两岸和平协议部分,多数认为应包括下列四个重要部分,一、应是原则性与过渡性的规范协议;二、规范内容在确定两岸定位、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三、应指出未来统合的发展方向;四、确立和平发展的机制,例如共组委员会等。

  对于签署的名义、具体的两岸定位、是否签署两岸敌对状态等问题则有不同看法,但是绝大多数认为未来的两岸协议成为一法律文件,必须经过双方立法程序确认。两岸统合学会认为,应将两岸定位为“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宪政秩序主体的关系”,并应以“台北中国”与“北京中国”的对等名义签署。这是基于平等及应让台湾分享中国话语权的考量。北京方面有不少学者认为两岸可依“一中原则”定位下的“一国两区”做为两岸定位的考虑。

  双方学者几乎都同意,未来两岸和平协议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北京方面如何面对“中华民国”的身分与地位问题。

  在“两岸统合路径”与“两岸和平框架”部分,两岸统合学会认为两岸目前在经济、社会上已有密切的互动,但是两岸之间的认同也在快速的往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除了现有的合作以外,两岸宜透过机制(institution)的建立,以使双方的互动得以往统合方向前进。

  北京方面的学者也同意,两岸和平框架与两岸统合路径是可以重迭的。胡六点即是一个和平发展的框架。北京学者也认同两岸统合学会所提出的七个构想,值得深入探讨与推动。

  北京学者了解到,如何推动两岸统合路径,以建构与巩固两岸的共同认同,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两岸学者应在这些问题上尽量进行讨论与研究。有学者认为,两岸文字趋同化与两岸食品安全共同体等构想,都可以尽快的开展。

  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振明院长在许世铨副会长的建议下,同意两岸学者有必要以“欧洲统合经验对两岸的启示”为课题进行跨两岸的学术研究,以求为两岸未来统合工作建立思想与经验借镜。

  与会学者均同意,此次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双方宜再进一步对两岸和平协议等问题进行探讨,做出具体建议,以供双方政府参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