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进一步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19-01-19 00:09:47


 
  四、未来时期,祖国统一进程加快推进,两岸关系更加复杂、严峻,共同形成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新要求、新压力,是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主要新挑战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三十多年,中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同时也进入了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一方面如上述,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大势正在形成和强化,为中国必将实现完全统一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另一方面,中国统一进程的艰巨性、长期性决定了,在新阶段两岸关系仍然复杂严峻,甚至会加剧。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包括严重的斗争。这两方面都对大陆的对台工作形成了重大的新挑战。其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新要求、新压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新挑战尤为突出。

  如前述,中国统一大势正在形成和强化,即大陆已经具备了对台湾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但是这一优势还有待于转化为祖国完全统一的现实。这一优势向统一现实转化的实现不会自然发生,而必须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笔者曾撰文《没有“自然统”,只能“塑造统”》(详见《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5月号),对于实现这一转化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现转化的方式——“塑造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兹不重复。可以预料,两岸文化交流将作为主渠道之一,在实现这一重要转化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从根本上说,这一转化的实现,实际就是大陆对台湾不可逆转的压倒性全面优势,被台湾民众广泛认识、承认,并进而形成为台湾民众接受、或至少不反对实现统一的广泛共识。显然,这必将是一个十分复杂、曲折的过程。可以预料,能否成功实现这一转化,两岸交流的深化将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而且,两岸文化交流作为两岸民众感情、认识沟通的主渠道,必将发挥更为关键的独特作用。这是对两岸文化交流,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同时这意味着,两岸文化交流必须深入、必须提升,须对早已习惯并且取得重大成效的两岸文化交流的目标、内涵和形式等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并促进实现上述转化的目标。这是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压力。这些共同构成了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可以肯定,中国加快实现统一的进程,必将遭到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百般抗拒。但在大陆强大优势面前,他们的抗拒已难以采用武力对抗的方式。可以预料,未来时期两岸的统“独”对抗,将可能更多地以文化对抗的形式表现,即“中国文化”与“台独文化”对抗的形式表现。

  所谓“台独文化”,简言之就是,以“台独史观”为核心,通过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确立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直至“法理台独”。实际上,这一对抗在2016年5月,蔡在台湾执政后即已激烈展开。如本文前述,推进“文化台独”,在台湾全面彻底地去中国化,是蔡的执政重点,并已在台湾形成一股不容低估的逆流。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形成并不断强化两岸的中国认同,将是对“台独”分裂势力推进“文化台独”的最有力、有效的反制、遏阻。

  “中国认同”是在“中华民族认同”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和提升。二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分属中国统一进程的不同层次。作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直接支撑,“中国认同”的层次高于“中华民族认同”。显然,形成并不断强化两岸的中国认同,将成为未来时期两岸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这是进入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新阶段,两岸文化交流面临的最重要的新要求、新压力和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又是确保中国长治久安、持久稳定繁荣的最重要基础之一。他先后提出的关于统一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都充分、深刻地表现了上述对祖国完全统一内涵的认识。毫无疑问,祖国完全统一的这一内涵,只能在未来时期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形成,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则是最重要的途径。显然,这将是未来时期,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又一重要的新要求,形成的新压力、新挑战。

  五、高度重视两岸文化交流发生的新变化与新模式

  1988年以来的三十年中,两岸文化交流自身不断发展变化,并对两岸文化交流产生着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对此,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未来时期深化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新机制。

  两岸文化交流发生的最重要变化是,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主要参与人群的结构性变化。1988年两岸恢复文化交流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台湾参与这一交流的人群最重要的结构性特点是,参与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包括1949年以后赴台人群以及他们的子女,还有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部分人群。这样的人群结构决定了,在相当长时期中,两岸文化交流的自发性、多样性,以及情感性和传统性。自发性、多样性的表现很清楚。情感性则指这一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可以说亲情、乡情是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动力;传统性则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是推进交流的基础。这一两岸文化交流参与人群结构特点,及其对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影响,是两岸关系历史所决定的。1988年以来三十年中,两岸文化交流取得的重大进展,就是把握和运用这一特点及其影响的成果。

  但是,随岁月流逝,三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台湾主要参与人群不可避免地不断变化。现在,在1988年以后很长时期中,作为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主要人群的,1949年以后赴台人群,甚至包括他们的子女,都逐渐凋零,能够继续参与交流的人数不断减少。有调查资料显示,曾经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在台湾的大陆各地的同乡会,主要由于后继乏人,普遍处于难以为继的局面。显然,未来时期的两岸文化交流,必然越来越以中青年人群为主要参与者。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决定的,必须正视。

  与此前的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群比较,未来时期台湾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人群,对于大陆的亲情、乡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向往之情,都将越来越淡薄,因而推动他们参与两岸文化交流的原有动力也将随之减少。更值得高度警惕的是,蔡英文一直把推进“文化台独”的希望,寄托于台湾的年轻人,早在其执政前的2014年9月,就公然宣称台湾年轻人“天然独”。在执政后,更把强化对台湾年轻人的“台独”教育,作为施政重点之一。蔡在其全面、彻底去中国化当中,以所谓“台独史观”对抗、取代“中国史观”,并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予以实行,就是突出表现。

  两岸文化交流中,台湾参与交流的主要人群的结构性变化,是自然规律的反映,也是客观环境变化的要求。尽管有些不利影响,但应该看到,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两岸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入交流与融合发展,已经开始形成一种两岸之间的新生产与生活模式。文化即生活,这种新的生产与生活模式必将深刻地影响和形成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两岸文化发展新模式和新的文化参与者。毫无疑问,这些新一代的参与者是以中青年人为核心,如“台生”、“陆生”、“台商”、“北漂族”、“陆居族”、“陆配族”等等,一句话,就是“两岸族”。这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两岸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就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两岸和平统一进行时不断推进的过程。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大趋势下,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必将在实践中快速创新与发展,并深刻影响到两岸关系的和平统一进程!

  注:虽然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但仍然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内涵,通常仅限于文学、艺术等,广义的则有丰富得多的内涵,例如,宗教、科学等等无不包含其中。本文中,笔者对两岸文化交流,取文化的广义内涵,可以说包含了除两岸经济、政治交流之外的所有两岸交流。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