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官商学勾结”击破环评底线
http://www.CRNTT.com   2021-08-19 10:53:05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评社北京8月19日电/据半月谈报道,明知项目有问题,还签字“同意”;参加项目评审会,只为拿“出场费”,不管项目科学性;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却敢冒充专家……近期,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曝光了玉溪市通海县杞麓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专家弄虚作假问题。记者调查发现,因权力干扰、利益诱惑、人情绑架,专家从专业立场上败下阵来。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中的“官商学勾结”现象,亟须重拳整治。

  给杞麓湖“治病”,29名专家开了“假药方”

  2021年4月,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云南省玉溪市督察发现,通海县在杞麓湖污染治理工作中不动真碰硬,实施柔性围隔、水质提升和补水管道向湖心延伸3个样子工程,采取弄虚作假手段,干扰国控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

  云南省纪委监委发现,杞麓湖污染治理弄虚作假的背后,既有地方党委政府政绩观扭曲、形式主义严重等原因,同时也有“专家”群体的助阵。

  经调查,有29名专家参与了杞麓湖污染治理虚假项目,他们都拿了数额不等的评审费、专家咨询费,出具了“同意”“原则同意”等意见,无一人给出“不予通过”意见或选择退出。有个别专家扮演“科研掮客”角色,在当地党委政府、项目承接方、技术专家之间牵线搭桥,一手拿施工方的好处,一手笼络专家参加各种项目评审会;有些专家出于走过场、拿“出场费”心态,频繁参与相关项目评审会,却不关心项目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人竟然没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背景,只是临时凑数、救场的“砖家”。

  云南省纪委监委认为,专家们丧失客观、公正、独立的科学研究立场,履行职责不到位,给当地党委政府、施工方“背书”,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是出具肯定性专家意见成为当地党委政府上马“问题项目”“造假工程”的决策依据;二是技术把关不严,造成一些工程项目的设计缩水、建设缩水等问题;三是对待关乎民生的重大项目态度敷衍,研究材料不认真、没有深入实地调研、评审走过场,背离科学研究精神,败坏了学术风气。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