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势利导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深化 |
中评社╱题:“两岸文化的定位、差异与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习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文化交流必将经历三个阶段:现阶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搁置争议。这里所指的争议,是非原则性的争议;第二阶段力求聚同化异,彼此认同;最终达到融合一体,共同复兴。梳理上述三个阶段,一不能机械划分,人为认定,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二不可超前逾越,急于求成,只能遵循规律,步步向前。
论及两岸文化,首先必须给“文化”一个明确的定义。政治经济学所涵盖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内涵。而岛内的学者对这个概念更接地气: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前一句话指明文化来自于何处,后一句话阐明人类的生活必须由文化来描述。
一、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定位与体认两岸文化,必须面对全球极少有的两大背景,即两岸社会制度不同,又有半个多世纪的同胞分离。改革开放之前,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少之又少;而台湾对大陆文化的所知同样如此。正因为彼此不知、缺知,又少有交往,故难免会产生许多误解分歧,对各自定位与彼此体认的差异尤甚。
(一)大陆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长期以来,大陆社会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华文化的根既然在中国大陆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带,大陆文化自然就是中华文化的惟一化身、代表。反观台湾文化,曾几何时大陆学界几乎一致认定,它是资本主义制度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腐朽”、“没落”成了其必然的代名词。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两岸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渐多。大陆对台湾文化的瞭解渐广,但对台湾文化的认知仍停留在其是大陆文化南移台湾的分支的范畴。直到2009年12月31日“胡六点”才第一次论定,“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胡六点”确认台湾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历史性的明确界定,终止了长期以来大陆社会有关台湾文化定位的种种争论,这对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以及两岸文化的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从“胡六点”的论述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决不是大陆文化的一个分支、补充或点缀;二是大陆文化与台湾文化从不受国家主权争论的影响,不存在谁隶属谁的问题;三是台湾文化功不可没,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台湾对两岸文化的定位与体认
台湾主流社会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始终如一,自认为全中国只有台湾文化才是惟一传承了中华文化,其理由很简单:香港、澳门曾被英国、葡萄牙殖民统治过,港澳地区是“文化沙漠”,或充其量是“殖民文化”。大陆历经10年“文化大革命”,中华文化的精髓早被摧残殆尽,要恢复元气非一朝一夕。只有台湾文化数百年以来传承中华文化真谛,弘扬光大,从未间断,并以此为傲。
二、正视两岸文化的差异
把中国文化放置于两岸关系范畴,就不难看出文化到底具有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由两岸政治制度、社会模式、意识形态导致的双方文化差异,客观、长期存在,不时会引发矛盾、冲突。我们在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时,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要严防两种极端倾向的滋长,一是不负责任地随意杜撰、放大、夸大这种差异;二是任意缩小,甚至漠视、无视这种差异。两岸文化的差异很多,本文不可能一一具体探讨,单就文化差异中比较典型的思维目的、方式差异,以及两岸文字差异对两岸文化差异的影响,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思维目的、方式差异导致两岸文化差异
在两岸现实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作为思维的目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进与退。文化有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一种文化的内核都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思维目的、方式。思维目的、方式本身并不构成矛盾、冲突的根源,但当两种思维目的、方式比对、互动的时候,它的优劣、价值就表现得一清二楚。
那么就两岸关系来说,大陆文化和台湾文化的思维目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应该看到,70多年的两岸隔离所形成的双方各自政治制度、社会模式,使得这两种文化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目的、方式。
首先,我们将目光聚焦于70多年来两岸的执政党:大陆的中国共产党与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主进步党。这三党各自执政的目的是什么?事实胜于雄辩。中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视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岛内的国民党、民进党则将思维的目的明确聚焦于一点:千方百计为本人、本家族或为本党牟取最大的利益。这种个人或政党利益的极大化充分表现在,今天能得到,决不拖至明天;现在能得到,决不延至之后。
其次,70多年来,大陆政治制度发生巨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历经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在全球绝无仅有。如此之大的政治制度变革、进展,再借鉴、结合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演变,使得大陆执政党具备了任何一个台湾政党都缺失的大历史观。她善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往往能够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未来的问题。大陆政治蓝图、经济蓝图既定后,想尽办法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大陆把很多问题看成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挑战与冲突,只要这个过程在继续,总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岛内尽管两党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会有所不同,但鉴于4年一选的选举制度,思维的落脚点长则8年,短则4年。这种思维方式所体现的选举文化的最大弊病是,选前、选中各一套,选后往往会跳票;最终导致社会空转,民生凋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