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评深度:王众一谈国际传播与中日
http://www.CRNTT.com   2024-03-25 00:10:45


全国政协委员王众一在今年两会上发言(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3月25日电(记者 郭至君)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就当前国际传播、中日民间交流等议题发表了其独到看法。王众一曾负责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的编务工作长达25年,在对日本传播领域也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他对中评社记者表示,在做国际传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推己及人,用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去感动对方。在中日民间方面他也谈到了青年交流和文化交流,认为这两方面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可以有所作为。以下为专访全文:

  中评社记者:当前是自媒体的时代,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既碎片化又娱乐化,使人们容易接受单一、同质化的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被大数据推送所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您认为我们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现有的传播手段,更好地讲述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呢?

  王众一: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传播工作,初次涉足这个领域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纸媒仍是相对规范的主流媒体。我当时在《人民中国》纸质版期刊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无论是写作还是采访,都注重以文字形式精确呈现思维,逻辑严谨,具有深度,确保事情能够被阐述清晰。因此,那时我们处理复杂句子的能力比较强,这是传统媒体的特点。它不仅能让人瞭解事实过程,还有连贯的逻辑性,将道理与叙述的事情细致复杂地融合在一起。阅读那些经典的报导文章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事情。至今,报纸和期刊仍保持着这样的特色。
 
  但现在,人们接受信息的形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虽然选择似乎变得更加主动,但信息进入头脑的过程却变得越来越被动。举例来说,以前读报时,我可以挑选喜欢的文章深入阅读,甚至被某些报导深深打动,这是20世纪纸媒时代的特点。但如今,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新媒体的涌现,大量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中,令人目不暇接。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即公众越来越倾向于直接、简单、碎片化地获取信息,人们容易进入一种“上瘾”的状态。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先不讨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我感到了一些变化,如果说传统媒体像乔木,那么网络就像灌木,新媒体则是草,短视频就像雨后草坪上忽然长出的五彩斑斓的蘑菇。

  流量就像双刃剑。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流量对信息传播的强大影响力,但同时,信息的传播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种特点特别类似于洪水,也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当一个话题引起广泛讨论时,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有时会造成社会认识的撕裂,从而促进民粹主义的泛滥。但是,我并不否定新媒体的趋势,因为新的技术一定要带来人们对世界认知的变化。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使新媒体逐渐成为一种优质的媒体,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良莠不分,杂草丛生。新媒体的监管难度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是更加复杂的,传统媒体拥有行业自律和职业操守等机制,而新媒体通常以个人形式出现,发布信息时可能不承担相应责任,这就容易导致极端言论、不实信息的出现,或是充斥着肤浅和低俗的内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