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关系发展的理想与现实
http://www.CRNTT.com   2017-01-18 00:26:06


短期内“柯文哲模式”很难复制。
  中评社╱题:两岸关系发展的理想与现实 作者:胡凌炜(上海),东亚研究所副所长、两岸协创中心专家

  •特别是当两岸关系发展遇到困难时,更需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确立合理的目标,思考采取科学的方式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短期内“柯文哲模式”很难复制,长期来看“柯文哲模式”能否复制取决于民进党执政当局与大陆能否相向而行,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

  •双城论坛的举办显示出两岸之间要充分认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采取相互尊重,“相向而行”的方式积累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这对于解决两岸之间存在的重大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民进党仍然回避两岸关系对于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仍然试图推行分离主义路线。这是柯文哲模式难以在两岸政治现实中得以复制的根本原因。

  两岸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在发展顺利的阶段,还是在遭遇困难的阶段都需要及时地总结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当两岸关系发展遇到困难时,更需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确立合理的目标,思考采取科学的方式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这样的思考方式或许被认为是过于理想的想法。但是,从事两岸关系政策研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寻找理想的两岸关系,需要以理想为标准衡量现实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提出改进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8月23日,上海市与台北市共同举办的双城论坛在台北市顺利举行。对于这次双城论坛的又一次顺利举办,两岸当局、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主流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同时,针对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面临的僵局,关注两岸关系与台海局势的各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曾经被认定为墨绿色彩的柯文哲主政台北市,与上海市的双城论坛如期举行。这个所谓的“柯文哲模式”是否能够复制?是否能够以“柯文哲模式”打破目前两岸关系面临的僵局?

  应该看到,今年的双城论坛能够如期举行更加细致地反映了大陆对台政策,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从双城论坛中可以总结出很好的经验指导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但是,即使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与民进党执政后两岸关系所处的政治现实存在很大的差距。短期内“柯文哲模式”很难复制,长期来看“柯文哲模式”能否复制取决于民进党执政当局与大陆能否相向而行,建立共同的政治基础。

  “柯文哲模式”与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

  (一)两岸之间以相向而行的方式建立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对于未来保持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十分重要。两岸关系走到现在,政治互信走到哪里,各个领域的合作就走到哪里,没有政治互信的支撑,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合作也无法进行。

  在民进党重返台湾执政舞台之后,大陆对台政策的原则是十分明确的。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的涉台讲话中不仅讲明了“九二共识”对两岸关系重要意义,而且还明确提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①。针对大陆的立场,柯文哲在当选台北市长之后,充分认识到大陆因素对于台北市建设的重要性,一直非常小心维护两岸关系,维持与大陆的良性互动:

  一是积极正面呼应大陆对于两岸关系的立场。柯文哲日前接受台湾媒体专访时,表示理解和尊重大陆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并且,柯文哲多次表示:“两岸一家亲”比“两岸一家仇”好,“两岸一家亲,现在我们往共同美好的未来前进”②,强调“四个互相”就是“互相认识、互相瞭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

  二是从制度上落实“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理念。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立场,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以法治精神将抽象的“一个中国原则”通过明确的制度落实下来。柯文哲担任台北市市长后,“将大陆小组由市府研考会下提升到直属市长,由柯本人任召集人”③,明确定位台北市与上海市的交流是“两岸城市交流”,强调“因为我们把台北与上海的交流定义成两岸城市交流。因此,我们在台北市政府秘书处之下设立了大陆小组专门办理大陆事务,另有国际事务小组处理外国事务。我们瞭解两者的不同。”④

  正是柯文哲在两岸关系的性质上做了清晰的说明,明确了两岸两地——台北市与上海市的双城论坛的定位是“两岸城市交流”,即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因此,也得到大陆的善意回应,“上海—台北城市论坛”顺利延续下来。

  双城论坛的举办显示出两岸之间要充分认识到两岸关系的重要性,采取相互尊重,“相向而行”的方式积累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这对于解决两岸之间存在的重大分歧,推动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从社会治理着手推动两岸的合作将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模式

  应该看到,经历了陈水扁时期两岸关系激烈冲突,以及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快速发展之后,两岸关系的上限与下限都已明确,两岸关系出现极端状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两岸互动的主题将不再是过去激烈争论的抽象大概念,例如和平或者战争、统一或者独立,而应该聚焦在具体问题上,针对两岸的社会治理、民生议题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

  从过去8年两岸关系的发展模式来看,“两岸两会”实现了11次高层会谈,已签署23项协议。“两岸形成了以海协与海基会协商、谈判并签署协议为重要动力的协议拉动型的发展模式”⑤。这是由两岸当局主导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但是,从两岸关系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协议的签署没有产生人们所期待的社会效应。台湾“太阳花运动”的爆发,显示出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与台湾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结构性矛盾存在脱节,没有从台湾社会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带动解决台湾社会发展存在的各类问题。

  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应当针对大陆和台湾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对话交流与合作。今年双城论坛在台北举行,论坛主题为“展现城市活力”,并分为5大子议题,分别针对医疗卫生、青年交流、智慧城市、文化、交通等议题进行交流。这5个子议题都是上海与台北在城市治理中共同面对的课题,并且,两市在这些问题上各有所长,这样的对话交流将有助于推动双方的社会治理。今年双城论坛的如期举办,显示出两岸从社会治理的角度,选择两岸共同面对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最符合两岸民众的利益。正如上届论坛中,杨雄与柯文哲两位市长“最有共识的观念是'民间先行、政府支持'”⑥。这个合作模式有助于自下而上地凝聚两岸共识,建立两岸互信,为最终解决两岸政治分歧奠定社会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