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新加坡学者答中评:一带一路是中国新安全观
http://www.CRNTT.com   2015-05-29 00:40:50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中评社 杨犇尧摄)
  中评社新加坡5月29日电(记者 杨犇尧 黄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郭良平昨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详细分析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作用于所面临的巨大障碍,郭良平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重要的转折,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战略的终结 ,但是,沿途的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区国家格局复杂,未来的路任重道远。

  “一带一路”象征韬光养晦的终结

  郭良平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关系一个重要转折性步骤,是“韬光养晦”的终结,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扮演领导角色、不再完全局限于一角的开始。另一方面,伴随美国国力的下滑,美国也希望中国来分担一定的国际义务,既然由中国来承担义务,就不会按着美国的设想方式来走,由此,中国将开始重新塑造世界的格局,包括第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以发展多样性来取代过去单一的西方发展道路,在这些方面,中国负担起了带头作用。

  其次,“一带一路”是中国新安全观的实践和检验,探索新安全观的可行性;

  第三,从国际关系来看,“一带一路”是将地缘政治中的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首先,美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则十分优越,方圆是两个大洋和两个友好国家,而中国的地缘政治则十分险恶,周边14个邻国差异性极大,其中不乏有领土和历史上的纠葛的,非常难难处理。而“一带一路”正是利用中国和这些国家领土相连、经济相连的地理特征,发展互惠互利的新型关系,将不利转化为有利。

  郭良平认为,虽然传统中国不靠贸易立国,但是过去35年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完全是靠贸易和对外经济交流,其中,对海洋的贸易额远远超过对内陆的贸易额,并从中积累的大量的经验,因此未来的中国无疑将更加靠向海洋。

  但是,发展“一路”就必须依托海军强大的投射能力,这一动作极容易被其他国家与南海争端联系,涉及到多边的战略互信,因此,这一矛盾将使得中国在发展“一路”的过程中相比“一带”遇到更多的困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