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役政沉屙:抗战征兵只能靠“绑”的五大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15-08-07 09:49:07


 
  该“视察网”建立后,确实起到了不小的效果。据军政部兵役署《兵役月刊》,1942年12月起,至1943年10月止,仅四川一省,由“兵役视察员”检举而被查出的违法舞弊兵役案件,就高达1346件之多。

  同年,当局还部署了一系列其他措施,来挽救将要破产的兵役制度。譬如,推行“国民兵身份证”。该证详细记载了每个国民兵(18-45岁男子)的出身特征,出生年月日、家属姓名、籍贯、脸型、手指的箕斗状况、脸部有无麻子、有无痣、眼睛大小、鼻梁高低等等,均记载在内。目的是堵塞壮丁大量逃跑的现象。再譬如,变更征兵方式,让每个军在固定的管区进行兵员补充,征兵、补充、训练一体化。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该地区的壮丁,被输送至同一部队,同乡情谊有助于减轻其背井离乡之感,降低逃亡比率;另一方面,部队在管区征兵自用,也可减少中间环节的弊端。此外,如在县长的考核项目中,特别加重“兵役”一项的权重、选拔“兵役示范县”等政策,均在该年推出,略可见当局整顿征兵乱象的决心。

  可惜的是,这种“决心”,并不能阻止“征兵”最终堕落成臭名昭着的“拉壮丁”。按当局的宣传,壮丁从军,保家卫国,是一种光荣,是每个国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则是壮丁普遍逃亡。本该胸戴大红花被敲锣打鼓欢送的“壮丁从军”,在整个抗战期间,沦落成了一种你抓我逃的悲惨游戏。对此,蒋介石曾严厉训斥各级征兵干部:

  “据报各部队将新兵接收后,仍有用绳捆作一串武装编押,情同囚犯,民众触目伤心,积年累月之兵役宣传,被若辈一绳一棒扫荡无遗。抗战及征募之前途,切受重大之打击,实堪痛恨!兹特重申前令,嗣后如再有上项情事发生,一经查实,该接收部队长官及接兵人员,均予依法严办,决不姑宽。”

  五大关键因素,使抗战征兵,必须依靠武力“抓”和绳子“绑”

  蒋的训斥虽厉,但整个抗战期间的“征兵”工作,终究还是只能靠“抓”和“绑”来完成。对于抗战期间,大后方民众普遍不愿意当兵的原因,曾任军政部部长的陈诚,有坦诚的反思。陈诚说:

  “照道理讲,人民受国家的保护,才能安居乐业,一旦国家遭逢危难,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的安全,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因而拥护国家的号召,流汗流血,原是义无反顾的事。不过话虽如此,也要顾及一下几项事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