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祝捷:台湾地区“国族认同”剖析
http://www.CRNTT.com   2015-11-25 00:27:03


 
  (二)不科学的“四大族群”

  “四大族群”的划分是台湾地区的一种民俗现象,而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命题,因为“四大族群”实际上是依着不同的标准所进行的分类。

  对“四大族群”不科学性的论证,对于批判“台湾国族认同”有着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四大族群”的不科学性,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台湾国族”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台湾国族”因缺乏相应的支撑而沦为无本之木。第二,对“四大族群”划分标准的澄清,否定了将原住民排除出中华民族的观点,使“台湾国族认同”试图借助原住民将台湾地区拉出中华文化圈的企图落空。第三,揭示了1949年后台湾地区所谓“省籍矛盾”、“族群矛盾”的实质,削弱了“台湾国族认同”的实证基础。当然,本文对“四大族群”的批判仅仅是在理论意义上,对于已经获得普遍认同的“四大族群”,本文无意也不赞同对之加以否定。

  (三)被变造的台湾人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台湾人”?答案是肯定的:的确有“台湾人”的概念,但这里的“台湾人”并不是“台湾国族认同”所称的“台湾人”。所谓“台湾国族认同”不过是借助了“台湾人”的外壳,而篡改了它的灵魂。

  对“台湾人”观念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在同日本殖民当局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台湾人民对自身定位进行了思考,逐渐形成了“台湾人”观念,福佬、客家和原住民等族群放下彼此之间的争执,统一于“台湾人”的名号下,第一次在台湾地区形成了民族观念。由此可见,此时存在台湾人观念和台湾意识,仍然是中国所属下的地方观念和地方意识,“台湾人”的观念,因而是“中国人”观念的一部分,它强调的不是与中国大陆的区别,而恰恰是与中国大陆的亲缘关系。从此意义而言,“台湾人”毋宁是相对于“日本人”而言的。因此,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人”观念除了地方意识的一层含义外,还具有民族反抗主义的政治意识。

  由此可见,“台湾国族认同”即便不是臆造了台湾人民的历史,也是歪曲了台湾人民的历史,它臆造出一个有着“国家”意义的“台湾人”概念,将“台湾人”本来具有的“中国”意义加以变造。对“台湾人”真实含义的澄清,足以动摇“台湾国族认同”的理论基石,既然“台湾人”从其根源上而言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意义的概念,那么,依赖于“台湾人”所构建的一套“台独建国”理论自然没有了理论上和事实上的依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