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
http://www.CRNTT.com   2017-06-05 00:03:54


 
  (一)要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定位思维开展对台工作

  争取人心,首先要解决一个彼此关系定位的问题。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表示,“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24)这种“两岸一家人”的提法是传统上“台湾同胞”称法(台湾民众是大陆人民的同胞)的延续,以往中共领导人也曾做过“两岸是一家人”的表述。(25)到了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时表示,“两岸双方应宣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再次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到了2014年大陆“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和俞正声主席分别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两岸一家亲”,该理念正式进入大陆正式工作报告。此外,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也多次表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26)

  如何理解“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定位在对台工作的运用?应该说,从“两岸一家人”到“两岸一家亲”是一个质的飞越,因为“两岸一家人”的表述虽也含有感情成份,但总体上属于“客观描述”,而“两岸一家亲”不仅点明两岸是“家人”关系,而且强调两岸不是一般的家人,而是“关系亲密的家人”,诚如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27)既然是亲密的家人,就应该尽量避免骨肉相残;既然是亲密的家人,那么给予特殊的优惠就顺理成章。另外,两岸既然是“命运共同体”,就说明两岸命运与共,就带有某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味,两岸就应该抛弃零和思维,坚持双赢的理念。这些重要思想都是我们在对台工作实务中要用心领会的,因为倘若没有以这种“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心理与思想来开展对台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用心(用赤诚真挚之心)”、“同情(同台湾同胞之情)”,就不可能真正赢得台湾民众的心。

  (二)要以“理解差异、尊重选择”的包容态度对待台湾同胞

  我们之所以强调“一家亲”、“亲情”,还因为“熨平(台湾同胞)心理创伤需要亲情”。(28)而台湾同胞的心理创伤部分来自历史上的两岸关系因素,对此,我们应秉持“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的态度,去“疗伤止痛,化解心结”。由于历史的轨迹不同,两岸分离六十多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当然,这种理解和尊重在两岸间是相互的,所以习近平表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29)也是就说,两岸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该成为妨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最终实现两岸统一的障碍,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台湾不应横加指责大陆的政治社会制度;我们在开展对台工作时,尤其是面对台湾同胞时,也不应贬损台湾的社会制度,因为正如习近平指出,台湾同胞“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心比心,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30)毕竟那是“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也唯有这样,才能像习近平所说的“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当然,我们对台湾民众选择权的尊重是指对其在台湾内部治理方式与生活方式上选择的尊重,而不应无限扩展,例如对于两岸关系的走向,应该尊重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所有中国人的选择。

  (三)要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开展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推动两岸逐步走向统一。

  以前我们开展对台工作,更多的是强调两岸经济方面的融合,例如我们主张“深化两岸利益整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31)但到了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32)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即“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特别强调要鼓励两岸青少年“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瞭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而且“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33)2017年大陆“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去年报告有关“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新内容。这种从“两岸经济融合”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提升,表明了大陆方面一个态度,即: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并没有动摇大陆方面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两岸关系形势越复杂,越需要两岸民间加强交流”,因为大陆方面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34)台湾岛内“台独”分子越是企图弱化和切割两岸民众联系,大陆方面越是要坚持与之进行斗争,使两岸的融合面进一步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物质层面,而是扩展到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社会领域,这是大陆方面推动实现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又一重要举措。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目标是逐步达到海峡两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程度,从某种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渐进式的两岸统一。因此我们开展两岸交流与合作,要站在促进、实现中国统一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中强调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深远意义。

  (四)要以包容的胸襟、前瞻的眼光,既务实谨慎、又勇于创新地拓展对台工作。

  两岸关系涉及内外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因此开展对台工作必须务实面对问题,谨慎处理问题;同时,两岸关系在古今中外找不出相同的例子,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上,我们没有可资直接参照的理论与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要大胆突破条条框框,勇于探索和创新。大陆方面早已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什么都可以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2014年,大陆和台湾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了公权力性质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双方负责人直呼对方官衔;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实现了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双方在彼此称谓、会谈人员安排上都做了精心而又颇具意味的设计。这些举措都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进行了有益尝试。从某种角度看,一方面,争取台湾民心可以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两岸之间现在肯定不是“台独”分子鼓噪的“国与国”的关系,那么,是一国内部“交战团体”(因为在法律意义上两岸仍然处于敌对状态)之间的关系吗?如果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战”关系?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回答(包括以行动回答)得越合情合理,我们反制包括“柔性台独”在内的各种“台独”就越有力,就越能争取台湾民心。但这涉及非常复杂乃至非常敏感的多方因素,没有大魄力、大担当,是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