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内涵解读与践行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18-08-19 00:11:52


 
  (三)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基础性工作前瞻

  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建议重点做好如下四大基础性工作:一是积极推动“两岸共同生活圈”构建;二是推动两岸基层社会组织交流与合作;三是两岸经济社会跨域合作督导、治理和相关平台建设;四是两岸民间经济社会联合体培育。可推介的重大支撑项目涵括:台胞台企融入大陆经济社会的“桥接”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建构;两岸婚姻家庭服务制度建设;“美丽故乡”共同建设计画;两岸共同生活圈建设,为台胞台企尤其是台湾青年提供大陆社会适应辅导、督导与社会融入支持。处于对台工作最前沿的拥有80%台胞祖籍地的福建省尤其应该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中率先尝试,出台个性化辅导培育计画和大陆经济社会相关政策导读以及全媒体大众化包装宣传等精细化推进工程。

   

  三、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践行路径分析

  (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理念探析

  1.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和携手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总体目标:探索和建构国家统一前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和治理机制。

  具体目标:着力于推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大业的四大前置实践工程:一是从民族、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层面推动两岸利益融合,增进台湾同胞对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认知。二是明确“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是探索国家统一前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路径和治理机制。四是探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及其国家治理现代化集成路径。

  2.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一重”基本原则,即“重点在人文,重心在基层,重措在互动,重要在落实”, 有序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同于过去以经济交流合作为重心,而是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融合和融合发展为重心,以人为本,以两岸同胞亲情为纽带。推进这一目标的运作方式与路径选择是以加强两岸民间密切联系与交流、强化体验式深度交流与互动为基础,更重视两地民间社会与基层交流。落实这一理念与推进这项工作,不仅要持续宣传“两岸一家亲”这一重要理念,而且贵在双方沟通瞭解,措施得当,贵在有渐进式的辅助行动方案,即关键在于制定出目标清晰、使命担当明确的推动与落实相关惠及台胞重要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方案,要将这一重要理念与设想付诸行动,“重要在落实”,不走样,不跃进,经由局部典型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进,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大满贯”结局定能到来。

  3.总体理念

  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要充分体现“四个一”的总体理念,即“两岸一根脉”、“两岸一家人”、“两岸一家亲”与“两岸一条心”。“两岸一根脉”诠释了两岸同源同根同脉的文化血缘与历史传承关系。“两岸一家人”意指海峡两岸在国家民族认同之下暂时放下历史恩怨与政治偏见,以同胞之情,以“一家人”之思维,理解台湾同胞所经历的不幸历史与“悲情意识”,顾及台湾同胞的尊严和需求,同时妥善处理对台湾民众的让利和福祉问题。“两岸一家亲”重在强调两岸的同胞情与民族情,旨在通过各种社会文化基层交流与对中华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增进同胞情、民族情,逐步改变台湾社会日益严重的分离主义倾向与分离意识,增进两岸同胞对民族、国家的共同认知意识与理性回归,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与共同家园意识。“两岸一条心”寄语两岸同胞以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与两岸共同利益的高度,务实面对与处理两岸面临的矛盾或分歧,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两岸和解,实现社会包容,实现心灵契合。

  (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建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有序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在宏观层次上,主要着力于推动两岸经济和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将协调发展作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建构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目标、手段和政策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⑨从宏观层面正确处理好两岸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产业竞合关系、利益分配关系、政策协调关系等等,强调大陆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解决好各领域、各区域间协调工作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建构可持续性融合发展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两岸同胞要共担民族大义,坚定不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⑩吸引台湾青年来大陆创业的政策就属此类。截至2018年初,大陆为台湾青年提供各类实习、就业岗位逾12000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和就业创业示范点累计入驻或服务台企及团队1400多个⑪。大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陆续出台吸引台湾青年来本地创业的政策。

  在中观层次上,主要是从区域层面为台胞台企融入大陆创造良好区域制度环境和制度体系。诸如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两岸同文同种优势产业及当地化发展特点与方向辅导,为两岸产业合作与市场体系构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提供合作发展制度安排、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合作载体,为大陆互联网产业与台商传统产业对接升级、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和创新建构创新驱动机制,在市场准入、同等待遇、投资便利、居民待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发展,培育两岸区域协调治理和持续发展中观治理和运作机制。

  在微观层次上,重点关注台胞台企个体与大陆其他个体、组织或社会间的关系与属性特征,加强大陆台胞的婚姻状况、居住条件、身心健康、工作就业创业发展等生态环境进行精细化调研分析、建档和服务。2017年对台工作会议提出:“继续推进两岸民间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断扩大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年的参与度和获益面。研究出台便利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陆更好发展,依法维护台胞权益。”从个体融合便利性角度出台系列政策,如采取18位数字台胞证、提供台胞自助购取火车票服务、机场提供自助设备识别台胞证等,建构好“两岸间社会”对接微观基础。

  (三)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两岸融合文化元素,增强中华民族意识,遏制消解蔡式“文化台独”图谋,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两岸融合文化要素培育是推进两岸经济社会各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推动业态裂变,实现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发展内含的内在生命力。两岸融合文化元素承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不断增强文化认知,运用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谋求融合发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从“老思维”向“新思维”的转变,从传统的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创作的“小文化”迈向国民经济的“大文化”扩展的高层次融合发展等特殊使命。两岸融合文化要素是加大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融合,在各种业态之间架起桥梁,实现文化产业由初级阶段表层融合向高级阶段深层融合,实现从“浅融合”向“深融合”推进的重要精神纽带和内在驱动力。

  目前,台海局势日趋严峻,蔡英文民进党当局继续挟洋自重,已然紧锣密鼓全面施行“台独”策略布局。蔡英文520上台执政以来,全面加快布局和推进 “去中国化”进程,“文化台独”开道,目标直指年轻一代,不断地在年轻人中培养接班人,企望全面实现 “倾独”力量组织化与年轻化,“岛国前进”组织、“公民组织党”、“时代力量”等台独组织和力量在新兴的网络空间获得大发展;支持“台独”的岛内媒体持续污名化大陆,一再显示集体“反中”发展态势,引发台湾民众对未来、对两岸关系产生无所适从与焦虑;通过虚拟的网络传播和现实的街头运动,掀起了“台独”的社会化运动,致使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的理性思考不断消散;网络传媒已经成为民粹主义的游乐场,导致台湾社会结构与价值体系的紊乱,撕裂着台湾民众对大陆深深的眷念与两岸关系发展的理性判断。 

  蔡英文民进党当局执政两年来,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披上“民主和民意”外衣,高举“和平与对话”的旗帜,以理性谦卑示外,以不立即触碰底线为掩护、为策略,逐步扩大和深化“去中国化”进程。蔡英文渐进式建构“边缘台独”系列工程,以量变求质变,全面持续推动“顽性台独”,走上了一条新的“蔡式台独之路”,企图实现台湾“和平独立”。“蔡式台独之路”已经启程蔓延,绑架欺骗选民真相败露。蔡式“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公然挑战血缘中国、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 。“蔡式台独”等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发展与蔓延,“文化台独”尤其是“去中国”与“反中国”的“台独教育”,是“台独”分裂势力“政治台独”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挑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