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习近平的大历史观与习氏台湾史观
http://www.CRNTT.com   2019-01-26 00:08:42


 
  于是他提出了“同心圆历史课程架构”:“第一圈是乡土史(县市或北、中、西、南、东地区),第二圈是台湾史(或含闽粤东南沿海),第三圈是中国史,第四圈是亚洲史,第五圈是世界史。”这种同心圆历史课程在教育阶段分配上,“小学中低年级历史教育的重心放在第一圈,高小一、二圈,国中二、三圈,高中二、三、四圈,大学三、四、五圈。”从学术目的来看,杜正胜所谓“同心圆理论”的基本架构,而其中心问题是如何立足台湾,切割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

  台湾著名的政治学者张亚中对此理论有深刻的评论:“同心圆理论”的脉络逻辑是,从地理的立场与框架来写历史,把台湾放在东亚或世界的角度,而不是放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来书写台湾历史。一般而言,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官方书写架构下的作品,其主要的政治目的,在于建构民族与国家认同,它是打造国家与民族认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作为。从此,伴随着“同心圆理论”,台湾青年开始接受一个新的史观。杜正胜是这样界定他的史观的:“我要提出三点:一是我们决不能忘记台湾还有原住民的历史,二是不能忽略海商或海盗与台湾的关系,三是自西元1600年以后,台湾历史必须放在东亚之局势之中,被殖民的角度思考。”(杜正胜,《走过关键十年》,台北:麦田出版,2000年,170页)很清楚了,杜正胜是从“殖民史观”来讲述台湾的历史。与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一样,为了赋予独立的正当性,他们的历史也是从原住民开始,以彰显这个地方原来是个“似无主地”,然后再讲述殖民政权的进入,最后完成了切断与殖民国的关系,走向独立建国。⑧

  必须指出,“同心圆理论”最大的危害在于,通过民进党政府的实际运用,已经以此为基准改变了台湾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性质。台湾青年现在从小就接触整套的“台独史观”教育了。长此下去,两岸同胞的史观会出现完全对立、水火不容的巨大差距,台湾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因为被“台独史观”洗脑,无法认知历史真相,与大陆史观处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思维当中,如此,两岸关系就必然处在动荡不安、永无宁日的境地。

  第三,民进党及台独势力“去蒋化运动”的实质分析。

  “台独史观”在形成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大破大立的方式方法。在树立“台独史观”的同时,就必须破解两蒋史观、尤其是蒋介石主政时期的史观,如果不彻底破解,“台独史观”的建立就面临巨大的思想阻力。如果明瞭于此,对民进党执政之后突然掀起的“去蒋化运动”的真正原因及目的、动机,就能基本掌握了。

  ⑴发起阶段:打响“去蒋化运动”第一枪的是陈水扁。1996年,当时担任台北市长的陈水扁下令将“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改名为“凯达格兰大道”,此举与李登辉正在全力催生“台独史观”的言行是完全吻合、全面契合的。⑵扩展阶段: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拆除蒋介石铜像举动蔓延,仅仅在台军军营中就拆除了200多座蒋介石铜像。⑶高峰阶段:2007年堪称“去蒋运动”的高潮。时任领导人的陈水扁,在就职7周年宣布将中正纪念堂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并卸除“大中至正”四字。导致全台湾社会都沉浸在蓝绿对抗、族群冲突、省籍情结和统独之争当中。2016年大选后,民进党取得立法机构绝对多数,立院党团力推“促进转型正义条例”草案,为新一波的更大力度的“去蒋化运动”拉开序幕。

  应该指出,转型正义不是不好的东西,其意为当国家从独裁政权或内战状态转移至民主政治或和平状态时,对过去发生之侵犯人权行为,执政政府以转型正义维持社会稳定与满足应报思想,并教育后代人民不至于重蹈覆辙。但是,民进党的转型正义之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要对两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历史及有关一个中国的作为进行彻底的否定。台湾舆论均认为,所谓的转型正义,恐怕是绿营运用多数暴力清算反对党的藉口。其实,民进党的转型正义绝非囿于党争,骨子里,是有助彻底否定传统中国史观、完全确立“台独史观”的重大措施。

  “台独史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史观,是非科学的历史观。唯心主义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心主义史观可以归结为两种理论形态: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两种形态的唯心史观实质相同,都坚持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实际上都是用历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释历史。“台独史观”正是以“台独”的精神需求来解读台湾的历史。这样的史观,绝对得不到两岸中国人的认同。

  四、两岸的史观之间存在历史周期律吗?如何面对?

  根据上述分析,习氏台湾史观与“台独史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前者是包容的、一统的,后者是孤立的、分离的。前者是深得大陆民心、两岸同胞民心的,获得拥护的。后者则是洗脑新一代台湾青年,灌输分离意识,必然造成台湾社会意识分裂和两岸情感分裂的。更需要指出的是,习氏台湾史观才是保证两岸和平发展得以存续的史观,“台独史观”一定是引发两岸战争的史观,“台独史观”必然是两岸武力冲突的诱因。

  史观的正确与否,与两岸双方的认同是否存在密切相关?如果连中国的历史都无法认同,那也就没有文化认同,更加没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没有认同,就没有同情心,没有同理心,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诉之武力。如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悲剧还会上演。也因此,两岸关系如何避开历史周期规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习近平十分重视历史周期律这个哲学命题。2012年12月,习近平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同各个领导人分别座谈。习近平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2013年9月,习近平在河北西柏坡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就要靠头脑清醒,靠保持‘两个务必’”。2014年5月9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又说:我们是共产党执政。很多规矩是共产党立的,执行也是共产党去执行。毛主席同黄炎培谈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就是说要让人民来监督。

  历史周期律是什么?1947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段对话,又称为“窑洞对”。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假设中共容忍台独、对台湾走向分离方向不闻不问,甚至默认“台独史观”,那么,尽管其它的民生、经济、文化、外交事务做得最好,这个政党也会因为主权的失控而必然失去民心、失去执政机会,因为这是违背两岸主流民意的。反言之,具备充足信心的中共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不可能让台湾独立成为事实,甚至是不惜付诸武力,这就可以确保政权的稳定。所以大陆在力促和平统一过程中,从不承诺放弃武力。因为这关系到中共预防“其亡也忽焉”的大事。对待“台独史观”,中共及大陆方面,只能是零容忍。

  这个问题则是站在台湾的角度来提出的。观看台湾的历史,日本在侵占时期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殖民史观、殖民文化,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蒋介石国民党接掌台湾之后,殖民史观才得到消除。然而,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5年之后,传统的历史观被篡改,国民党失去政权。现在民进党再次执政,“台独史观”看来会冒升到顶峰。结合历史周期律来分析,不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台独史观”最后的宿命,是否要因为武力统一台湾之后才有可能消除呢?

  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就严密论证了为何不承诺放弃武力的道理:争取和平统一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为什么不能做这样的承诺?第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和平是统一的一种方式,是以统一为前提、从属于统一大目标的、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离开了统一,离开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平就失去了基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实现和平统一,避免使用武力。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等于自捆手脚,结果只会使得和平统一成为不可能,导致最终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第二,八项主张明确指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在台湾,存在着一股分裂势力,企图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一股势力,支持台湾分裂势力达到目的。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有效地遏制了台湾分裂势力在外国敌对势力的支持下铤而走险,稳定了两岸关系大局,维护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因此,中国政府在尽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统一的过程中,从来就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⑨

  上述基本道理,已经写进了《反分裂国家法》。台独思潮的兴起、台独政策的实施,现在似乎无人可以阻挡。但是,大陆高悬《反分裂国家法》,一旦“台独”踩穿底线,和平统一的机遇立即消失,武力统一将立即实施。顷刻之间,“台独”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台独史观”又如何独存?不过可以预知,两岸都将付出沉重的历史代价。这不是两岸同胞的期待。

  现在,大陆社会的武统思潮一浪高于一浪,这是有客观的因素的,刺激大陆武统民意的主要因素不在大陆政策本身,而在于“台独”言行日趋猖獗。尤其是在“台独史观”教育下成长的台湾年轻人,如果无法消除歧见,必与大陆青年的历史观格格不入、甚至敌视敌对。史观冲突的危害,将是两岸要面对的最大危机,“台独史观”,是引发两岸武力冲突的最根本因素,时间越长,危害越大。这是务必再三强调的。

  因此,两岸关系和平统一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台独史观”的不断冒升、蔓延,也因此,习氏台湾史观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更加凸显。只有习氏台湾史观在两岸关系中得到确立并遵循,台湾同胞据此努力抵制“台独史观”,甚至不惜凝聚力量,通过选举方式终止“台独”执政,从内部遏制消除“台独史观”,两岸才能无战事,两岸同胞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家人,才能确实具有一家亲的情怀,海峡两岸才能够获得永续的和平,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够得到历史的保障。

  对于“台独史观”的滥觞,习近平是瞭解的,也是甚为担忧的。他在2014年9月26日接见台湾统派团体时,更有感脱稿发言说:“欲去其国,必先除其史;除其史,就可除其心。”台湾专家张亚中在现场观察后指出,这是大陆领导人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对两岸认同分歧感到忧虑,并认为台湾“去中国化”的史观教育已经甚为严重,已对两岸关系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现阶段,两岸和平统一的希望还没有失去,两岸仍需努力,大陆方面更需沉得住气,同时要有作为,当然也会划出遏制“台独史观”的政策底线。2014年7月7日,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如果说习近平的台湾史观有什么底线思维的话,这就是了。

  注释:

  ①《习近平: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央视网,2017-09-29

  ②《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北京日报,2017-04-24

  ③《习近平: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文)》,中国评论通讯社,2014-02-19

  ④《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的重要意义》,中国台湾网,2017-11-24

  ⑤《台湾同胞抗日历史的启示与思考》,《红旗文稿》,2015-10-10,作者:刘中威,台盟中央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

  ⑥《国台办:李登辉言行暴露错乱史观可耻殖民奴化》,中国新闻网,2015-09-16

  ⑦《旺报》(台湾),2017-06-30,作者:潘朝阳,台湾师大东亚学系兼任教授

  ⑧《异化的史观与认同:从我者到他》,《中国评论》月刊,2012年4月号,总第172期,作者:张亚中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⑨《江泽民同志八项主张问答》,国务院台办,2003-01-01

  (原载于《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8年3月初版;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