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世界大变局:全球力量再平衡与国际秩序的重塑
http://www.CRNTT.com   2019-01-20 00:10:19


 
  三、新台海趋向:在冷热对抗间探寻统一之路

  (一)新国际格局下的台湾问题

  首先要肯定一点,就是没有新冷战,就没有中美对决。只要中国的发展不面临大型战争的威胁,中国就要坚持和平发展,相应地也会坚持和平统一,因而没有急切解决台湾问题的必要。反过来看,如果美国逼迫中国提前出手解决台湾问题,并强行干预和卷入台海武装冲突,倒真可能引发中美大战,那就不是新冷战,而是局部热战了。如果美国担心因台海危机引发中美新冷战,它便没有理由用台湾来刺激中国大陆。而美国的自我克制会产生一个悖论,即在台海做过了头,中美打仗,美国也未必有条件和意愿这样做;美国现在不出手,则将越来越难出手,中国将越来越掌握台海主动权。所以,围绕着台湾问题,中美双方以及台湾地区将在冷对抗与热对抗之间持续徘徊。但这种摇摆的情况和趋向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

  其次,非冷战判断很重要,非冷战格局对中国有利,可以继续利用历史机遇期和战略机遇期。避免采用武统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有利,对台湾更有利,对美国也有利。美国可以继续维持关键因素和两面下赌的地位。中国大陆不必提前解决台湾问题,可以为台湾预留足够的思考酝酿时间;也可以给大陆充分考虑最佳统一路径和方案的时间,避免由盲动造成的损失。在米尔斯海默看来,“中国持续崛起将会带给台湾极为严重的后果,且几乎都对台湾不利。中国的壮大,会让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的未来牢不可破。对台湾最重要的问题,是在崛起的中国面前,如何避免“被中国统一”,并维持事实上的独立〔22〕。”不过,两岸冷对抗包含针对“台独”的压制,故不乏一定的军事动作。所以反独斗争可能从冷对抗滑向热对抗。辩证地看,在战争边缘遏制“台独”,反而可能促进统一的实现。只要美国不愿卷入一场激烈的台海战争,这一结果便可能产生。所以,在台海地区,美国必须在冷热两种对抗之间把握好平衡。

  再者,新国际秩序下理应避免战争,新亚洲或亚洲命运共同体需要和平发展与和平稳定,因此也不能轻启战端。中国应尽可能不卷入战争,更不应发动战争,哪怕是旨在统一祖国的国内战争。但中国要有能力避免形成战争的条件,包括在台海地区。在与美台进行博弈方面,上合组织、俄罗斯和印度的牵制作用、中东乱局、东盟的需求等都可以利用,以牵制美台的负面行动。半岛局势与台海局势有很大的相关性,半岛无核化若取得进展,则会给美国制造台海危机、牵制中国发展的机会,但中国依然有能力应对,见招拆招,开展局部对抗,而不会落入盲目发动武统的陷阱。

  (二)台湾受陆地板块与海洋联盟拉扯

  台湾受到新亚欧聚合板块与跨洋板块的拉扯,陷入矛盾,无所适从。通俗地讲就是在中美两大力量之间艰难选边。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视角看,台湾不向大陆靠拢,就偏离了新亚欧发展轨道,脱离了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新东方和新南方潮,必将丧失很多良机。台湾选择加入印太价值联盟,依靠美国印太战略维护安全,虽从阻止海上进攻角度看不无道理,但这会让台湾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难以正常发展,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印太战略思考框架下,台海和南海可能联动,美国似乎可以在海上掌控局势,遏制中国大陆冲出第一岛链,这让台湾感觉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力量。但台湾也须明白,一旦发生重大危机,美国有退路,台湾没有退路;海上动荡不影响美国经济,但绝对影响台湾生存。

  台湾当局对世界的认知和对国际格局的判断直接受美国影响甚至左右。当然,美国的政治挑衅既是它作为台湾后盾的体现,也是美台勾结的成果,这就是美国出台《与台湾交往法》以及军事授权法案。可以看出美国的战略界,包括美国对华精英、外交界相关人士,面对中国的发展态势找不到更好办法,只有从台海,这个所谓的“软肋”来着手,限制与扰乱中国的发展。美国将更深卷入台海冲突,台湾则会走向更深的泥潭。美国打开中美冷对抗的闸门,虽非中国所愿,但也不是中国难以承受的,中国已经做好了斗争准备。 

  从日益清晰的美国防卫战略调整步伐来看,以台湾问题为杠杆和棍棒来挤压和敲打中国,干扰新时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阻挠中国推进统一进程,是已露出冰山一角的美国台海新战略。美国战略界的新思路是以崛起的大国中国为战略敌手,准备通过对抗和围堵来制约甚至遏制中国,同时又深知中国的实力不可小觑,也懂得重演全球冷战前景黯淡,故对中国采取了冷对抗的策略。他们想利用“台独”执政优势和冒险冲动,搅乱平静的台湾海峡,从中牟取战略利益。特朗普政府提出印太战略,将中国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将为美台合作产生更多机会加强美台关系,协助台湾安全。美国在台海的政治挑衅,用意比表面上看起来要深得多。美国频频打“台湾牌”是实施战略讹诈。美方在台海挑衅显然没有和平的意味,而是要制造麻烦、干扰刺激中方,诱导中方犯错误,从中渔利。

  (三)中美冷对抗导致的两岸冷对抗

  中美冷对抗决定了两岸冷对抗,这两种对抗没有严重破坏性,但会危机重重,对三方都有干扰和消耗,其中最脆弱、最艰难、最痛苦的自然是台湾。中美冷对抗下,美国的立场左右两便,有转圜空间,但两岸冷对抗下,台湾没有转圜空间。民进党和蔡英文当局的遭遇已经证明了这一判断。两岸冷对抗的表现是政治、经济、军事上不走向热对抗即不走到战争边缘,但冷对抗下的官民切割很令台湾当局尴尬、困顿和焦急。大陆一方面对“台独”坚决斗争,不与台湾当局往来,另一方面团结关怀台湾同胞,是一种新形态的斗而不破。当然,两岸冷对抗对大陆来说是不利的干扰,但对台湾而言,是全面的困扰,阻碍经济发展,是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两岸冷对抗的特殊结构和状态,为台湾同胞尤其是台商和台青创造了躲避危险的可能性,其出路不是在台湾本土,海外也没有很大空间,最可能的空间是大陆。大陆惠台政策和全面治理增加了大陆对台胞的吸引能力,也排除了部分障碍。其结果一方面是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另一方面为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基础,因为作为试验,是一种对预统一的探索。这在热对抗下不可能实现。世界大变局和冷对抗下的大陆发展,为台湾以某种方式搭车前行开辟了路径,这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要义。和平有利于大陆的发展,发展过程与发展成果又反过来促进和平,这为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机遇。

  (四)大变局有利于和统、不利于“台独”

  世界大变局有利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是和平复兴,而作为其中核心任务之一的祖国统一也应是和平统一,否则便会陷入悖论。有了新亚欧板块的依托,中国有条件通过和平发展实现和平崛起与和平统一,故制订了实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略,充分表现了战略定力、承载了战略耐心、指明了战略路径,而台湾虽可享有和平,却因方向不确定而没有战略定力,并陷入内部纷争。

  在世界大变局和中美冷对抗之下,“台独”处于大陆遏制压力之下,任何严重冲撞大陆底线的行为都会引发台海危机,影响台湾安定。如果出现“台独”重大变故,冷对抗很容易变成热对抗。在“台独”挑起的两岸热对抗面前,美国也不敢出手相救,愿意站在台方立场的国家屈指可数。还要看到,两岸冷对抗下,台湾会受到美国保护,但须交保护费,且不会得到任何经济利益。在不能抓住大陆带动的新亚欧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台湾会被甩到新兴经济体后面。

  (五)大陆的新发展将改变台湾社群

  世界大变局下的中国大陆新发展和新趋势,将在台湾社会内引发重大分流,一股涌向大陆的人潮将形成登陆群体或曰“居陆群体”,留在岛内的人群自然就成了“留守群体”,前者是有方向、往外走、向前走的群体,后者是满足于现状或无所欲求的群体。这一单纯的分野可以不分蓝绿、不论党派、不涉政治,但不能不对大陆做出抉择。在此情况下,台湾青年群体除了有所谓北青和南青之分〔23〕,势将更分明地划分为“居陆青”与“留守青”,并逐渐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居陆群体”和“居陆青”的意义在于,他们融入大陆社会的过程嵌入了和平统一进程,也成为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平复兴的一部分。他们将逐渐形成台湾统派的认知和观念,但不同于后者的是,他们不光有观念,还有行动,这种知行合一将成为新群体的大方向。台湾社群的这一分野可能会影响“一国两制”的台湾模式,即可能改变“一国两制”的形态——特别行政区+社群跨界融合,使台湾同胞既保留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又能享有大陆的机会、资源和优势。这才能形成井水通河水的融会贯通、同胞并存的人人合一、福祸同担的休戚与共。

  四、结论

  世界大变局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和平复兴开辟了空间、创造了条件,即使无法规避冷对抗,中国也会与各个大国协调合作塑造未来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大变动不以新冷战为发展方向,而是以冷对抗为常态和特征,国际秩序的调整也不会是颠覆性的、激烈的过程,全球政治板块的运动、重迭、作用是“软改造”或“软塑造”过程的关键,新国际秩序将赖以逐渐地、和缓地、柔性地形成。中国在大国外交方针的指引下,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并将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诸多政治板块的作用下,中国有条件也有能力与美国进行冷对抗,避免热对抗。

  在台湾问题上,客观环境、条件及形势决定了对抗的必然性和激烈性。中国不会拿一中原则与美国做交易。也不会因为自身实力增强就急于武统。但中国大陆随时准备与美台负面行为对抗,所以难以避免在冷热两种对抗间徘徊。从客观情况看,无论冷对抗还是热对抗,结果将是台湾遭受损失或重创。从长远看,世界大变局终究还是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未来一个时期的两岸关系和两岸发展态势,都不会脱离和平统一轨道,尽管台湾处于两种国际力量的拉扯之下,但台湾社会终究会选择向大陆靠拢、向机会靠拢、向未来靠拢。

  注释:

  〔1〕王鹏:《阿根廷“G2”会:两极化世界与中美“全面竞争”时代的到来》,载2018年11月30日,金融时报中文网。

  〔2〕维克多·拉林:《东欧亚地区的新地缘政治》,原载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转引自2018年9月25日《参考消息》。

  〔3〕约瑟夫·奈:《中国崛起改变东亚力量格局 日本担心被美国抛弃》,载11月4日《读卖新闻》,转引自2018年11月6日《参考消息》。

  〔4〕张家栋:《美国推“印太战略”虚招多实招少》,载2018年6月2日《环球时报》。

  〔5〕郑永年:《即将来临的中美新冷战》,载2018年3月13日《联合早报》。

  〔6〕黄靖:《“第二次冷战”不会在中美爆发》,载2018年5月10日《环球时报》。

  〔7〕维·罗特科普夫:《凉战》,载2013年2月20日《外交政策》杂志网站。

  〔8〕马丁·沃尔夫《美国要避免与中国的“新冷战”》,载2018年11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

  〔9〕傅立民:《美国没有资格再把中国排斥在外》,载环球网,2018-06-06。

  〔10〕China and the U.S.: A clash of techno-nationalists, by Zheng Yongnian, on Washingtong Post, May 14, 2018. 

  〔11〕约瑟夫·奈:《中美面临“合作的对抗”,而不是冷战》,载2018年11月15日《报业辛迪加》。

  〔12〕罗伯特·卡普兰:《中国在南海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载2018年10月12日观察者网。

  〔13〕《冷和平:美国、日本、德国及霸权之争》,载1992年6月8日美国《商业周刊》。

  〔14〕王海良:《地缘战略的高危地带》,载2002年2月11日《文汇报》。

  〔15〕王海良:《“大国协调”格局与两岸关系新建构》,载《中国评论》2014年1月号。

  〔16〕费尔德曼:《两极世界会和平吗?》,载2013年6月15日英国《经济学家》。

  〔17〕维·罗特科普夫:《凉战》,载2013年2月20日《外交政策》杂志网站。

  〔18〕Raymond Zhong、孟宝勒:《新冷战时代:中美高科技领域主导权之争》,载2018年3月26日《纽约时报》。

  〔19〕http://www.guancha.cn/PeterGoodman/2018_04_21_454422.shtml。

  〔20〕傅立民:《美国没有资格再把中国排斥在外》,载环球网,2018-06-06。

  〔21〕崔立如:《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演变》,载《全球秩序》2018年第一期。

  〔22〕米尔斯海默:《向台湾说再见》,载2018年8月号《国家利益》杂志。

  〔23〕石之瑜:《北派觉醒青年vs南派觉醒青年》, 2018年11月26日《风传媒》。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月号,总第253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