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卫灵: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18-06-02 18:32:35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几十年间在政治军事领域也发生了变革。中国的硬实力迅速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硬实力而言,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软实力,却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在改革的过程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全会指出了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八大继续倡导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以跟上我国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此,构建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更显得尤为重要。

  1. 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文化认同是走文化强国之路的根基和关键。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有56个少数民族,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走文化强国之路,首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富有凝聚力的保障。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即使有再繁荣的经济,其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曾经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的历程就是一面镜子。当一个国家没有构建起对共同体文化认同感,甚至存在对共同体文化的排斥力量,国家便孕育着巨大的分裂危机。这是动摇国家实力基础的最大隐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团结,又可以使人分离。”一个国家一定要把握和运用好民族文化认同下的凝聚力,防范和避免非认同下的离心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国家稳定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2. 增强文化认同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 

  习近平曾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阐释了文化认同对于炎黄子孙一家亲的纽带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等一个个发展时期。尽管台湾和大陆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但是两岸文化同源,多少年来,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在语言文字、儒家思想、社会伦理、民间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习俗等方面,相通相连,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同时薪火相传,相辅相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在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国土分裂的状态下。祖国的和平统一离不开两岸同胞的携手努力。

  3.文化认同是发挥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 

  在世界各地,分布着6000万华人华侨,他们具有勤奋开拓精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很多人回到中国投资建企业,参加国内的科研开发和经济建设,投身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双边文化交流,充当着建设者和使者的角色,发挥着桥梁作用。华人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情结,视中国的崛起为骄傲,以中国的强盛为后盾,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在沿线国家又是推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时期要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他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辩证关系 

  1.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费孝通先生有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此来阐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说明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都有着其可取之处,因而“各美其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之胸襟,“美人之美”,懂得欣赏、借鉴他国文明与文化。习近平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意在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为我中华文化所用。我国在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时,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世界各种文化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由此形成多样性文明。人类正是靠着多种文明的相互惠好,“美美与共”,不断推动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