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以中华文化复兴之光 照亮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第九届中华文化论坛综述
http://www.CRNTT.com   2024-04-05 15:10:22


 
  华语智库高级研究员邵宝明认为,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蒙和开端。孙中山先生提倡学习西方文明、对外开放;其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建设中国现代工业、交通和农业的宏伟蓝图,对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北京市石景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卫如珍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新形式。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琳认为,文化统战以始于文化且归于文化来寻求共识,目标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过共同的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文化统战之中,也要解决人心向背的问题。

  著名导演和演员、电影《集结号》主演应强认为,在市场化和多媒介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影视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写照。其表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高度的文化凝聚和文化认同,其二则是对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不断提高。影视在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起到了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影视在创作、传播时候将更注重民族文化与共同价值的结合,在逐渐形成的主流影视文化中形成多样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小鸥认为,荆州王家嘴战国楚墓出土乐简所载古乐谱,是中国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重大发现。对它的研究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中华文明体系中音乐文明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及中国历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并由此而凸显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连绵不断的突出特征。湖北经济学院台籍副教授陈世昀认为,古代小说最大的价值,莫过于保存了中国千百年的文化知识以及伦常规范,既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在伦常规范上,也能给大学生一定的感悟。古代小说的学习,对于传承中华文脉,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建构中国式的小说概念,结合思政教育以文化育人,创意发展结合时代特色,实现古代小说在高校国学教育的推广。

  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认为,佛教要想从游离于体制边缘之外,逐渐走入世俗体制之中,肯定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当时代走到了这一步,有些问题就是不可能回避的了。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个问题,已经被提到了我们面前,那么佛教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就必然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申晓若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良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要通过推动传统家国情怀向人民大众文化转化,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发展新时代家国情怀等,对传统的家国情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发挥新的历史作用。

  二、中华文化拓展了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文化内涵

  李义虎认为,融合发展是创新型理念,也是内涵不断扩张的概念。从核心内涵来讲,融合发展的目标走向是和平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也意味着它是实现高水平和平统一的坚实铺垫,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融合发展与“同等待遇”存在密切关系,但融合发展属于战略层面,“同等待遇”属于政策措施层面,或者说技术层面,是对融合发展的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融合发展在初期还是要“以我为主”,大陆要提供更多服务于融合发展的公共产品,提供政策性引导和社会性引领,重在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做岛内“沉默的大多数”和“陌生的一部分”人的工作。海淀区委党校讲师张俊威认为,作为十八大以来大陆方面发展两岸关系的新主张,两岸融合发展理念经历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从经济社会领域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该理念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理念,蕴含的内涵十分丰富。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国家统一迈入“快车道”,主要体现在实现国家统一的路径不断深化,增强对台湾民众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台事务研究中心主任谢郁认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列入二十大报告具有重大政策意义,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大政方针展现战略自信与定力,指明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与路径。同时,青年交流为两岸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深化两岸融合注入新动能。南开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原大陆事务部主任黄清贤认为,从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观点而言,两岸可以合作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中国人的故事、传播好中国人的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与此同时,也要深化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英津认为,大陆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大陆已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大陆在促进融合发展方面取得初步成就并积累了诸多经验,福建在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区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主要助力。如何切实推进闽台融合发展,打造好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这一样板,是大陆面临的新课题。厦门大学教授唐永红认为,当前两岸融合发展还存在以下亟需解决的困难与问题,一是面临民进党当局敌对政策的严重制约与阻碍,需要研制破解其阻碍两岸融合发展的策略措施;二是主要停留在来大陆的单向融合发展状态,两岸双向融合发展局面尚未实现,需要研制实现双向融合发展的策略措施;三是主要停留在表面的交流合作层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发展局面尚未形成,需要研制促进两岸民众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增进共同利益观念与“我群”意识的政策措施;四是主要停留在物质经济利益层面,未能形成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领域融合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五是未能充分发挥特定区域在促进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议坚持“同等待遇政策取向”,以增进“共同利益、国家认同”为目的;坚持“差别化待遇政策取向”;坚持“试验示范政策取向”,以“整体+区域两条腿走路”为方式。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环认为,两岸的融合发展有同化模式、社区模式、熔炉模式等可资借鉴。地方行政管理能力的缺失和意识形态影响,这两大挑战困扰两岸融合发展。创新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要坚持积极主动地交流,持续提升大陆软实力,借鉴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键认为,文化具有启迪思想、教化培育、沟通心灵等功能,文化的价值体现具有方向性,关键看如何引导。当下台湾岛内“去中国化”戾气横行,中华文化传承面临空前劫难,“台独”当政之恶行可谓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两岸要合力加强对台湾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教育,把中华文化内容全方位融入各项交流活动中。

  台湾国学文化基金会董事长张家献认为,大陆与台湾就像相隔的两棵树,看似遥远,其实根是连在一起。两岸婚姻有四十万对家庭,早年台商与大陆新娘结连理,近年不少大陆企业家娶台湾姑娘,不乏有许多艺人,可述说两岸情缘。特别是针对两岸青年的认知思维略有不同,建议以“树远根连”为主题,开设访谈综艺节目,唤起两岸共同历史记忆。

  台湾中国地方自治学会理事长纪俊臣认为,中华王道文化的发扬系二十一世纪霸道文化的反制文化作为,尤为全球化重生所必须的文化道路选择。在中华王道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两岸地方治理模式经验下,强化民本主义,贯彻中道思想,呈现积极受益人权保障,完全有融合发展的可能性。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磊认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黄帝文化,具有奉道、崇德、尚中、求变、合众五大特点,与中华文明连续、统一、和平、创新、包容相互对应。黄帝文化是加速两岸文化融合的重要抓手,传承黄帝文化能够凝聚两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认同,弘扬黄帝文化能够巩固两岸炎黄子孙的国家认同,发展黄帝文化能够促进两岸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艺术中心台籍副教授周明聪认为,大陆高校《艺术概论》双师同堂教学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的创举。美术学和音乐学专业教师同堂教学,美术学、音乐学学生同时接受音乐和美术熏陶,教学改革成果良好,值得推广到两岸的高校作为参考借鉴。

  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认为,台湾注重如何捍卫中华文化价值以面对挑战,大陆则注重如何重建对中华文化价值的认同。事实上两种力度相辅相成,才能尽快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淬炼出更具普世价值的文化品格,搭建起被世界各国信任并支持的和平鹰架,重构一个更加包容大度的国际秩序。这是两岸应共同携手努力的方向。台湾高苑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卫芷言认为,中老世代在台湾将会渐渐凋零,持续失去社会活动力并且人数逐渐减少;年轻世代成为中壮世代之后,如果没有新的重要因素和情境,可以加深他们对同属中华文化的交流及融合,台湾居民在这个文化认同的巨大断层将会越发扩张。大陆经济上卓越的成长进步,国家社会总体实力的提升,影响全球各地,包括台湾;而日新月异的新传播技术,正足以提供给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更好的条件跟契机,期待能够在最新的传播技术与科技辅助之下,两岸民众能够藉助着大众流行文化,进行更频繁、更多元、更多层次的交流跟融合,让新世代民众对于未来繁荣、持续生活的期待,得以继续实现。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锺厚涛认为,要充分汲取“汪辜会谈”的历史经验智慧,在群际互动基础上逐步消解岛内“主体性想像”和“准领土错觉”,以“大一统”观念重构台湾民众对于历史地理坐标体系的认知,并以推进两岸文化认同为契机带动两岸政治认同相向而行,让岛内民众在两岸集体知识的构建和生成中,逐渐认识到所谓“台湾认同”只是作为下位概念的乡土情怀,而中国认同才是作为上位概念的家国认同,进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提升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青年作家程荫认为,在陆台湾网红多为草根型,通常采取贴近生活、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与公众交流互动,与传统的官方主流媒体形成了互补;在陆台湾网红运用独特视角向台湾传播祖国大陆的真实生活和正面形象,同时介绍个人的日常生活体验与创业经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台湾受众对祖国大陆的偏见与猜忌;少数台湾网红长期关注两岸政治情势议题并直接表达个人的政治观点,遭到了岛内某些政治势力的歪曲甚至恶意炒作。建议适度加强对在陆台湾网红的引导,充分认识到全球网络空间背景下的传播路径变化及其深远影响,高度重视在陆台湾网红的特殊传播角色和功效。

  平潭岚台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方意茹认为,文化差异造成两岸人员沟通协调不顺畅,尚未建立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两岸员工在物流产业协作中面临的挑战。宜完善两岸人员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两岸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将人力作业流程标准化,减少文化差异影响因素;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为两岸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子平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两岸人才交流具有深远影响,人才的内涵与外延有所改变,新型科技人才成为两岸人才交流的新宠;人才流动方式更加多元,集聚路径与集聚指向趋于平台化。建议从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求出发,在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方面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尝试在大陆为台湾居民提供“一国两制”的实践空间;在更多的沿海省份创设台湾人才创新创业园和集中居住区。

  台湾工商建设研究会大陆委员会委员唐力行认为,台湾的青年人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部分受到台湾的历史、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台湾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文学、艺术和传统节日等。许多台湾青年人对中国大陆的文化也感兴趣,如中文书法、绘画、中国菜肴等。此外,中国大陆的电影、音乐和流行文化也在台湾青年中颇受欢迎。总体来说,中华文化在台湾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吸引着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原新北市文化局长李斌认为,教育融合可以为文创产业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学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接触到文创产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增强其对文创产业的瞭解和兴趣,从而培养出更多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促进文创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