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构建新格局下粮食安全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1-12-09 07:58:54


如何利用“双循环”内外兼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评社北京12月9日电/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既是国家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又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坚实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要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

  经济参考报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宋洪远、经济管理学院何可文章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粮食生产与贸易的均衡格局被打破,全球粮食安全风险陡增。在此形势下,中国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破局之策。如何利用“双循环”内外兼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发展格局对粮食安全提出新要求

  文章介绍,一是粮食系统韧性亟待提升。粮食系统韧性是指粮食系统在遭遇外部冲击时的风险抵御能力,以及在遭受损害后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各类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愈加频发的背景下,中国粮食系统的应急保供能力、抵御灾害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亟待提升。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曾出现短期内农资供应偏紧,对春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为迫切。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内需战略的本质要求。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广大消费者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转向“吃得有机”“吃得低碳”,粗糙劣质的粮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倘若有机、低碳粮食依赖进口,则不仅会对国内市场形成严重冲击,而且在疫情、极端天气等重大灾难时容易受制于出口国。由此,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粮食产业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突出粮食产业低碳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方能在“双循环”中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握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三是粮食贸易安全需要加强防范。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发展长期受到一些杂音和噪音的干扰和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正常粮食贸易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同时,要“跳出粮食看粮食”,粮食世界贸易既面临着倾销危机,也面临着限制出口危机。就前者而言,发达国家可通过倾销农产品导致发展中国家爆发农业危机;就后者而言,在疫情发生后,部分国家为了优先保证本国粮食安全而限制粮食出口,造成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小范围恐慌。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强化粮食贸易安全在“双循环”背景下显得日益重要。

  当前粮食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文章分析,一是粮食产业内循环不畅。从生产端来看,由于不少耕地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加之二、三产业对土地的占用,导致土地资源供给受限,进而使得粮食种植面积的提升空间有限;同时,中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加重,农村人口比例失衡,留守人口无法快速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也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从需求端来看,“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已深入人心,追求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绿色低碳属性逐渐成为新的消费风尚,但当前绿色低碳农业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从流通端来看,仓储物流设施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有待提升,不利于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粮食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和浪费,完善“产购储加销”协同机制势在必行。

  二是粮食产业外循环受阻。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部分粮食贸易出口国优先考虑本国利益,主动采取措施限制粮食贸易,导致国际粮食供给总量减少,市场价格上升明显。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21年5月粮食价格指数高达127.1,创10年来新高。尽管7月下降至123.0,但总体上仍然处于高位。从技术方面来看,中国粮食产业的“芯片”——种子发展也面临短板。不少发达国家已在种业领域注册申请了大量专利,构建了技术壁垒。从交流方面来看,过去几年中,发达国家采取的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粮食领域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造成了严重损害。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