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三孩政策背后的“人口”与“人”
http://www.CRNTT.com   2021-06-05 07:46:50


 
  日本将老龄化视为“国难”、韩国人担心“自然灭绝”、意大利成为欧盟中生育率最低的国家、西班牙希腊等国生育率长期低位徘徊、俄罗斯遭遇“人口噩梦”……这些较早经历老龄化之痛的国家,也是在“催生”方面具有更多探索的国家。从催生效果较好的德国、法国、瑞典等国的经验来看,催生利器不外乎财政补贴足、生娃福利覆盖广、女性权利保障多、儿童保育对策细这几个方面。

  这些探索表明,提高国民生意意愿、缓解老龄化进程,幷非“不可能的任务”,而是一道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社会方程式。

  一是要转变观念。国家催生,意在“人口”,但落点必须是“人”,只有对“人”的需求有更多体察、响应,国家的宏大考量和个体的微观考量才会尽可能多地叠合。

  二是要因地制宜。不同国家,社会心理、文化习惯不一样,政策边际效应也会有差异。别国的催生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对中国社会来说,生育配套短板还十分明显,尤其是住房、养育、教育、女性权利、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出台更细致的生育利好政策,以国家之力降低生育成本,在全社会营造“敢生乐生”的氛围。

  翻看三孩消息公布后的各种吐槽,养不起、房子不够住、没时间、没人带、上学难、辅导花销大、职场遭遇生育歧视……种种“肉身不能承受之重”,折射出国家催生之热与民间生育之冷之间的距离,以及当前国家发展红利与社会福利之间的脱节。这些“育儿主力军”的心声,如能被当政者倾听,幷转化成后续政策,善莫大焉。

  从生育过热到回归正常,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少生、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念和高成本育儿的培养模式。如今提倡多生多育,意味着观念和模式的再度调适和改变,显然不可能朝夕间达成。2015年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尽管出生人口有一定幅度回升,但实际幷未迎来预估的生育高峰,说明了人口生育问题上的“内在惯性”。

  放开三胎生育,从决策到政策,从国家行为转化为家庭行为,需要时间的催化。为了配套政策的出台充分吸收民意,为政策转化为“生育力”打好提前量,推动社会形成积极的生育预期,是中国当前发力点所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