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萧万长:两岸应寻找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政治语言
http://www.CRNTT.com   2005-08-25 15:08:22



  记者:那么您觉得陈水扁有没有动力或压力去寻找这种政治空间呢?

  萧万长:这种政治空间要看两岸的互动,不祇是陈水扁有没有动力的问题。大陆跟台湾不同的是,在大陆,很多事情是由上而下,对不对?比如国共两党,本来是世仇,是敌对的,但是,大陆现在很务实,一夜之间就说国共要和了,完全就是由上而下;一个政策下来,国民党的主席、亲民党的主席去,大陆不但可以接受,而且以最高规格接待;大陆的人民不但没有说不,而且还很欢迎,我可以看得出人民的接受度很高。

  记者:其实大陆人民对国民党早已没有仇恨,对台湾人民也没有仇恨。

  萧万长:对。这就是说,时代在变,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跟着变,事情才好办。但是大陆的政策是由上而下,上面一决定就好办。台湾这边不一定这样。在台湾,你此次来访对台湾的情况很瞭解,有很多东西如果我们觉得对,不一定要政府觉得对才能做,政府过了一段时间也不得不做;如果真正是好的,真正是对的,真正是为了人民的,政府也不得不要配合。也就是说,台湾的政治,台湾政策的形成模式,跟大陆是不同的。

  因此,你刚刚讲的,最好就是说阿扁、政府,或者民进党,有这样的觉悟。可是他也已经讲过,中华民国是最大公约数。在台湾,社会上所谓的意见,意见领袖也好,精英分子也好,知识分子也好,都有责任,创造一个气氛出来。但我们很怕的是,当我们在创造这样的气氛的时候,如果北京那边来一个不同的声音,这些气氛就创造不出来了。

  所以从这里我就可以说,像这样的一个东西,也不是说两边的政府先谈,这是不可能的。今天有一个好处就是,台湾社会的知名人士,就是这些意见领袖、精英分子,跟大陆的精英分子、知识分子,交往很密切,大家用什么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平台,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出一个智慧来的时候,也许就变成两岸政府不得不接受的意见。这个意见不一定是跟政府唱对台的,而可能是给政府找一个下台阶,或者寻找一个出路。

  记者:我能理解您的意思,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不太一样。比如国亲到大陆之后达成的一些共识,虽然这些共识实际上民进党政府也是在规划中要做的,但是因为这些共识是大陆与台湾在野党之间达成,我的感觉是,台湾的政府并没有把这些共识视为社会意见领袖的意见,或者是一种桥梁,反而把它看作是一种不友善的作为,并且加以抵制和批评。

  萧万长:所以我认为,两岸的问题应该超越党派,最好少由政党来主导;两岸的问题如果要寻求社会的共识,最好不要有太多的政党参与,因为台湾政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可能使本来是一件好的事情,或者绝对该做的事情,被政党竞争误导、扭曲变成不好的事情。因此,不要让政党变成主流、主导,而要由台湾的民意,变成主导。当然,民意讲起来好象比较空虚、比较抽象,政党比较实、比较可以有具体的对象,但那个很实际、具体的对象,你很难取舍,很难选择。如果你选择甲,就可能得罪乙,得罪丙,这样反而起了反效果。因此,不如直接诉诸民意。你也应该瞭解,台湾民意也是台湾的意见领袖的意见的综合体,广纳各种意见领袖的意见,也就形成了民意。

  记者:前面讲的都是比较虚的政治问题,那么对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处理,您有什么特别的看法?

  萧万长:如果说政治问题比较虚的话,那么经济问题比较实。大陆和台湾都应该瞭解到,两岸经济的结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为什么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呢?因为它是由市场的驱动促成的。因此,任何顺应市场、有市场诱因的,就应该让市场机能发挥作用。所谓市场的机能,就是WTO的机能,参照WTO的架构来运作,绝对就好办。现在两岸都是WTO的成员,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在WTO的架构里面来谈,但祇要我们都有心想要把两岸的经贸关系往前推,凭良心讲,比照WTO的规范来做,就好办,就没有困难,不要去考虑到政治的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