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马英九的「两岸论述」袪疑
http://www.CRNTT.com   2006-08-22 18:28:25


马英九的“两岸论述”需继续完善
  中评社讯╱题:马英九的「两岸论述」袪疑 作者:卢卡尔(香港) 美国律师

  ‧马英九的「两岸论述」观点为何?
  ‧他的「两岸论述」有何疑点?
  ‧马英九为何需重整对北京的心态?
  ‧如何回归孙中山精神?

  马英九自去年岁末以来曾在台湾内外的主要媒体多番发表两岸关系的论述,因基本主调不离他过往一贯的说法,并未引起太多注意。但由于他现在已身为国民党主席,其论述势必兹事体大,有必要接受非常严谨的检验。

  马英九「两岸论述」的主要论点

  一、台湾不求「法理独立」,大陆不动武;由于六四不平反兼其他条件远未成熟,台湾一方无意愿谈统一问题,故主张维持「不急独不急统」的现状。

  二、尽管统一是国民党的终极目标,两岸的主权问题可能他有生之年(应约卅至四十年)甚至数代无法解决,但必须先予管理(manage),如签订和平协议,以及在经贸文化等方面加强交流。

  三、「台湾优先论」,连结台湾才有中国,「中国」主要是个文化经济而非政治性的概念。

  检验马英九论述之完善与否,应有三方面环节的考虑:

  一、如何蔚为蓝营共识,进而成功面对绿营势必非常凌厉的诘难,赢得关键性中间选民的支持。

  二、如何取得北京当局一定程度的谅解和合作,以为开展两岸局面提供切实的前景和机会。

  三、如何名正言顺地继承孙中山精神。

  马英九的论述显然未经党内的集体讨论,仍应有调整补正的空间。尽管马目前在蓝营享有鼎盛地位,但他若欲凝聚共识,特别是为针对来自绿营之可能挑战,理应通过广泛讨论和充分辩证的过程再作定论。

  论述应明确有力

  回顾台湾零零年及零四年两次大选之间的变化,绿营得票率由四成升达近五成,扣除选举操作技术层面的因素,蓝营的两岸论述作为大选最主要的议题的认受度明显有了递减,或至少是未占上风。零八年的情况或许有变,则不出两种可能:一、中间选民不满扁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上的政绩而觉察到绿营两岸论述之困境;二、马为蓝营的论述注入具有更大号召力的新成分。前者因已有太多现成的论据,当为不难;后者则首先必须澄清马英九论述所可能涵盖的主要疑点:

  一、反对「法理独立」,等于间接赞成「事实独立」,这二者在实务上确难区分。按马英九最新的诠释,「法理独立」端在是所谓的「永久性」,但同时又自认两岸无法于卅、四十年甚至数代之内统一。世事难测,卅、四十年乃至「数代」诚非短,是否亦构成为永久性实是见仁见智。再说,「一中各表」下的「中华民国」在实效上是否也等同是一种法理独立的状态,论证上的取舍要属有双重标准。法理的「中华民国」甚至可为台独提供权宜的保护伞。「法理台独」的立论恰正凸显了现状之不通法理,不啻是自损立场。

  二、若谈统一的先决条件,如六四平反,大陆民主化等,于时下甚至长久之内不会发生,则统一遥遥无期,和独立又有何实际不同?马英九不如将谈统一和这些事关大陆内务的条件松绑,则论述免受预设立场的束缚,反可转活。

  三、不谈主权政治问题,又何能保证经贸文化等之交流必可畅行无碍?这确如绿营所说不是台湾单方面「操之在我」所可决定的。

  四、两岸关系之现状,从任何角度看都极不明晰,更难称理想,却说要争取维持如此之现状,如何激励人心和吸收中间选民?

  重整对北京心态

  相对于去年连、宋与北京当局的互动之高调及热络,马英九于前年之被拒访香港就显得相当突兀,事必与他当时公开带头谴责「反分裂法」有关。马本人过去多年来高唱六四平反,每言及大陆必「民主」不离口,甚至不避讳法轮功等近乎「极右」或是属所谓「反共」之言行,北京当局自会心存戒惕。但另方面,马英九也有反台独的鲜明立场,以及作为蓝营的新共主、绿营的新克星,又令北京当局对他不得不存寄望,如马新任党主席迅即收到胡锦涛之贺忱。

  去年党主席选举一役,充分反映了马英九在政界甚受议论的人际关系,他与连、宋、王之欠真心融洽更是欲盖弥彰。马的处境颇似北宋的王安石,上驷远而次驷近,其变法最终之失败被史家认定与其主政有欠人和不无关系。很难想像马作为蓝营共主,兼为零八年大选极可能之当选人,能不和北京的胡温等高层有所互动。马基于本人的主观因素或基于公共形象上之客观需要,究竟能否不卑不亢而与北京高层又会激荡起怎样的火花,诚都有得观察。

  是的,马英九有个人的思想和言论自由,但作为国民党主席及零八年极可能的大位候任者,他必须顾全大局,重整过去百无禁忌的言行作风和相关心态,理由如下:

  一、马英九之所以享有今日之隆誉和地位,主要端赖其本人优异的形象和操守,而非其大陆言行;否则,反大陆更凶的绿营人士何以概无同等厚待。马英九批评绿营以意识形态治国,自己又怎能以意识形态对应大陆?

  二、大陆「一国两制」的「一国」架构对台而言固为可议,但其「两制」下「河水不犯井水」的精神则没理由不被尊重。尽管台方政界不分蓝绿对大陆内部特别是在政体等各节向来都惯常说三道四,但北京领导人多年来的确贯彻信守不涉台湾内务的单向承诺。倒置大小互事之道,有若台谚「草螟弄鸡公」,本身即属不智。

  三、国际上固有「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崩溃论」,毕竟不为主流。一向提倡大国应发扬软威力(soft power)的哈佛名学者奈伊(Joseph Nyle),最近撰文明言大陆的软威力现已于欧美以外的地区凌驾美国。对大陆的正面评估,竟出自美国文化最核心之内围,其所含启示,台方人士岂可不予重视。

  四、马英九师承蒋经国,蒋于邓小平复起十年间未能抛掉历史包袱及时权变,一味因循所谓之「三不」政策,坐失打开台海局面之良机,而导致了今日两岸依然极度混沌不明的形势,马岂可重蹈覆辙?

  回归中山精神

  在今日台湾的时空下,孙中山早已被淡忘,极少数还以中山信徒自居者毋宁已成孤臣孽子,时代巨轮之不断向前,以及国民党之不断半自动半被迫地右翼化俱有以致之。马英九最近曾试图引用孙中山本人在台湾的事迹来说明国民党并非是「外来政权」,却未见激起丝毫回响。另方面,中山精神近年在大陆重见生命力。因此,祇要国民党在台湾还能让中山精神稍留生气,非无希望将其发挥成为两岸在思想上的最大公约数。中山精神不是不可活用于当今之两岸关系。

  一、孙中山强调中国不可亦步亦趋欧美政制,并称民生主义又名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本身恰正也属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晚年之「容共」实不足为奇,任何中山信徒断无必须绝对「反共」之理。

  二、孙中山说中国人患自由太多而非太少,有鉴于他那时中国人的自由不见得高过今日之中国人,此观点于今应还有效;而与当前在台湾受到包括马英九在内的人们自觉或非自觉地顶礼膜拜的「自由主义民主(liberal democracy)」有明显不同的着重点。

  三、民权主义通篇在阐述「人民有权」与「政府有能」之间必须加以平衡的必要,孙中山另有「训政」、「真假平等」等的概念,其学说显然未将「一人一票」的原则绝对化。为今日之大陆计,十三亿人中有八亿低教育水平的农民,「一人一票」能吗?好吗?「民主」论者实不必过于食古不化,应放大历史纵深来看这问题。西方亦曾有名学者论除民主以外,传统和政绩同可作为政权正当性的根基。

  四、孙中山最后的遗愿是「和平、奋斗、救中国」。这「中国」绝非限于台湾一隅,也绝非仅有文化经济之意义,「台湾优先论」明显有违中山精神。本土化若不走极端本乃相当自然正常之现象,不必大张旗鼓,何况当今台湾的安危兴衰实已和大陆分不开,一味追逐「台湾优先」的结果很可能是适得其反。蓝营之所以有别于绿营,在于应有此体认。台湾有自己的实力和条件,与大陆和并不代表「降」,大可不必因缺乏自信而炒作所谓之优先论。

  总结改善两岸关系事在人为,正如孔子所说「为政在人」,马英九既在其位即应善谋其事,认真检讨及完备其两岸论述。「胡连愿景」确是好开始,恰可有助于马英九在两岸问题上的重新定向;他除了对之口头肯定以外,更应亟思如何延续遂行之。马英九唯有大刀阔斧袪除「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模棱心态和观点,扎实挺出真正可以打开两岸关系死结的崭新论述,才有可能彻底压倒绿营的台独论述,以成就解决包括台湾本土在内的全中国大脉络下延宕多年之所谓台湾问题的丰功伟业。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2月号,总第98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