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马英九推出两岸政策主张的深层原因
http://www.CRNTT.com   2006-08-22 19:10:05


马英九的两岸论述卷起舆论漩涡
  中评社讯╱题:马英九推出两岸政策主张的深层原因 作者:锺维平(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评论员

  因为马英九二月在英国公开全面系列阐述的两岸政策主张十分重要,不仅是中国国民党今后重要的两岸政策的主要框架,更是决定两岸关系未来前途的重要政策宣示,所以不能不多予关注。

  马英九主张是改善两岸关系的路线图

  马英九有关讲话可以用“伦敦讲话”来进行集纳。在“伦敦讲话”中,马英九恪守于传统的国民党立场,立足于台湾的利益前途,因应两岸形势的发展变化,着眼于国际格局的稳定和谐,提出了与时俱进的内涵丰富的两岸政策。以此评论,一点也不为过。

  我们注意到,马英九的“伦敦讲话”具有实际内容,不是空谈,是改善两岸关系的路线图。从马英九的各次讲话中,可以发现他是这样安排把台湾带出两岸僵局的政治步骤的:

  第一步:全面阐述两岸政策,争取民众的认同,建立民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减低民众之间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对峙意识,建立新的意识形态。

  第二步:如果国民党在2008年夺得政权,在政治上即尝试恢复两岸间以九二共识为基础的政治对话,持续促进两岸各项交流交往。

  第三步:2010年前,台湾与大陆,在经贸关系上有结构性的、永久性的安排,为今后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打下基础。

  第四步:开展协商和平协议,构建未来数十年两岸和平互动的基本框架。

  这是非常重要的四大步骤。如果没有大多数民众的支持,马英九的理想再好、再对台湾有利,也未必实现得了。如果国民党不坚持九二共识,放弃一中的原则,大陆不可能接受国民党的政策。共同市场,一定可以使两岸关系得到极大的提升。在互信基础上,达成几十年的和平协议,在和平稳定环境中发展新阶段的两岸关系,走向统一的未来。

  这是步伐稳健的、方向正确的四大步。大陆必定为之铺路,国际势力也无法挡路,台湾一定能够走向光明之路。

  长期以来,台湾的僵局,一直僵在要走绝路、险路、未知之路,道路陡峭,前途不光明。台独之路,岂能够走得出僵局,只能是越走越僵!马英九指出的路,才是台湾走出两岸僵局的必由之路。

  台独选项风波应警醒马英九

  马英九在英国致力进行两岸政策主张的论述是严谨的,颇有条理,是不容易望文生义的。在论述中,他反对台独的理念阐述得非常清楚,本来不应该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在此同时,以国民党名义在台湾的《自由时报》刊登的、据说是马英九亲自审定的文宣广告却突然引起风波,直接冲击马英九的立场原则,令人出乎意料。

  据传,在这个文宣广告中,国民党首次将“独立”列入两岸未来的选项,于是,暴风骤然而起,台湾一片哗然。马英九和国民党中央紧急澄清,马英九反复表示是解读误差,甚至指有人断章取义,他说,国民党不会把台独当作选项。

  平心而论,长期以来马英九在各种场合都是强调维持现状、反对台独的,甚至曾提出终极统一论。如果说马英九突然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确实是令人无法相信的。

  由此可见台湾的两岸问题之诡异。两岸见解、两岸政策、两岸关系,不仅考验着绿营人物,其实也同样考验着蓝营人物;不管是谁,操作失当,立刻出问题。由此可知,两岸关系在台湾政党政治中的分量。任何政治人物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才能避免误入雷区、伤及自己。

  通过台独选项风波,马英九应该发现几个重大危机,或者说是危险雷区,由此警醒自己:

  一,马英九的一中原则、未来统一立场一旦松动或者摇摆,泛蓝阵营、国民党内部将立刻爆发分裂危机。今次的文宣广告风波,已经引起国民党党内及泛蓝阵营的反弹情绪,其势猛烈,十分值得关注。事实已表明,国民党绝对没有选择台独的社会基础。

  二,以“独”攻“独”的做法,马英九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取;略有犹豫,或稍做投机,即落入民进党及台独势力的圈套,导致自己进退失据,自乱阵脚。与绿营比绿,国民党永无出头之日。另外,以软化立场方式来讨好某些选民,结果是吃力不讨好。

  三,国共两党的互信基础是立足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两岸现状、反对台独。尽管把台独列为选项当作文宣手段,也确实会引人猜疑和担忧。国民党如果真有如此危险的重大政策变化,必将偏离国共互信基础,必将导致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瓦解,国共关系断裂。

  当然,我们不怀疑马英九的一中立场,也深知他维护两岸现状及促进两岸交流的决心,更是瞭解他的重建主流意识形态之艰辛。但是,如果马英九能把文宣广告风波作为放大镜,找出更多的政治麻烦、政治阴影,认识危机,回避雷区,警醒自己,加以化解,以利再战,未必不是大好事!

  马英九的舆论出击是被迫的

  马英九在英国阐述两岸政策主张,卷起了舆论漩涡,久久不能平息。

  各方的态度也很有意思,最初:大陆静听其言,不予表态;美国仔细评估,也不吭声;台湾蓝绿阵营吵吵嚷嚷,莫衷一是。但是,突发的台独选项风波,却使各方情势大变。大陆开始注意,美国重申两岸政策不变,台湾泛蓝阵营批评声音骤起。连某些爱护马英九的言论,都有责怪他在这个时候讨论两岸政策是糊涂的意思,认为不应该主动挑起这场统独论战。

  马英九利用欧洲之行,全面释放自己的两岸政策主张,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举动?

  在作结论之前,必须衡量当前台湾局势,应该承认,马英九今次作出如此之大的举动,首先是形势所迫。今年元旦,陈水扁的讲话,全面否定了自己的中间路线,拉开了挑战两岸现状的冲突序幕。陈水扁的春节讲话,更是把破坏两岸关系的措施进一步推进。这些动作,已经引发了台湾的统独大论战,其它的各种议题,都被湮没其中;陈水扁在去年三合一选举后,首度重夺政治话语权。与此同时,民进党已经全面对马英九进行舆论围剿,也把马英九逼到墙角,无法不做出回应的动作来。由此可见,马英九其实是被动出招的。

  其次,也是时间所迫。陈水扁挑衅两岸关系的大动作,已经提早把台湾的政治议题带进了2008年大选。民进党已经提早向马英九、国民党发动了战争的总攻击。本来,这样的统独舆论大战应该在明年初发生更加合理,但是,因为陈水扁改变了方向,想抄捷径,迫不及待要在今年推出“民间的台独新宪法”来,以尽快落实明年的“新宪公投”,达到2008年大选时产生新宪法的预期。如果顺利,民进党就能获得“新宪”绑大选的效应,有利于再拿下大位。如果马英九以声东击西的游击方式来回应,是无力对付的,必须提前打一场舆论大决战。马英九无法回避,不能怯战。

  第三,还是美国所迫。美国的两岸政策是在最大的程度上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的,所以急独与急统都是美国所反对的。马英九因为前段时间提出过“终极统一论”,为民进党抓住把柄,尽力对其加以绞杀。美国自然也会全面评估马英九。马英九在英国提出的两岸政策主张,很明显在相当程度上是迎合美国的两岸政策的,是寻求美国的理解和支持的。不管蓝绿,无法不看美国的脸色。马英九也没有能力超出这一台湾政治规律。

   在各种因素的逼迫下,马英九奋起出击,努力搏杀,与陈水扁进行舆论总对决,初步扭转了舆论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产生了旗鼓相当的新形势,这当然是明智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06年3月号,总第99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