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所谓“法理依据”站不住脚
http://www.CRNTT.com   2022-05-20 14:32:29


 
  三、对“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驳斥与批判

  虽然“独”派人士为了论证“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合理性而搬出了诸多“依据”,但若对正确的理论有所瞭解,就不难发现这些“台独”宣示实际上存在着诸多谬误,且能对它们一一进行驳斥与批判。

  首先,就“台独”分子对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是否可以被认作条约的质疑,国际法中早已有了足以证明他们错误的文献。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所谓条约,就是指国家间以国际法为准则所缔结的书面协定,且其效力幷不受到名称的制约。也就是说,如果一份国家间签署的文件虽然没有以“条约”为名,但是它在内容中规定了当事国的权利与义务,那此份文件就具有条约的性质。〔23〕事实上,以“宣言”为名而对国家行为有所规范的条约幷不祇有《开罗宣言》,早在1856年签署的《巴黎海战宣言》,就因规定了海战四原则而具有了法律效力。〔24〕由此可见,条约可以以“宣言”为名,在历史上其实已是早有依据了。

  在回顾《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时,不难发现它们二者对当事国的权利义务有着明确的规定。如前文所述,《开罗宣言》在内容中已经阐明日本要将台湾“归还中华民国”,而《波茨坦公告》指出《开罗条约》的条件必须被实行,且具体划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由此可见,这两份文件所记录的幷不是抽象的政策或原则,相对的,其条文直接、清晰地规定了相关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因此无疑具有法律效力。值得注意的是,《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约束力不仅对中、美、英这三方签署国有效,对非缔约国日本也同样有效。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非缔约国一般不受其未参与签署之条约的限制,但是倘若该非缔约国接受了相关条约,那么此条约亦会对这一国家形成法律约束。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中,日本已直截了当地表明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而《波茨坦公告》又是继承自《开罗宣言》,所以这意味着日本已经承认《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对自身有法律约束力,此二者为日本所规定的义务也就具有了国际法效力。〔25〕基于此,日本将台湾归还给中国是具有法理依据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拥护者对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否认,也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同样的,“台独”势力对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否定,亦没有正确的理论根据。须知,在第2758号决议的条文中,写的是“恢复”而非“增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这意味着此项决议中幷不存在接纳一个新会员国或驱逐一个旧会员国的含义。换句话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和把蒋介石集团驱逐出联合国,从本质上讲是同一个问题,即将一个既有成员国的席位还给其合法代表。另外,需要被指出的是,第2758号决议驱逐的是“蒋介石集团”,而非某一特定国家,这实际上已经暗含了世界上祇有一个中国的理念。由于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中华民国”一直认定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所以当蒋介石集团被驱逐出联合国之后,已经成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主权管辖范围自然也涵盖了蒋介石集团所占据的台湾地区。〔26〕

  至于《旧金山和约》和《台北和约》这两面“台独”的挡箭牌,同样是漏洞百出。首先,就《旧金山和约》来看,它有着三大问题。第一,此文件破坏了战后盟国签署的有关缔结和约,以及处理战败国的协议。依照1945年中英美发表《波茨坦公告》,对法西斯国家的和约拟定应由在其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共同承担。也就是说,作为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的国家,中国理应有资格共同商讨与日本有关的和约。正因如此,美国在排除中国后和日本签署的《旧金山和约》,实际上是一份违背了盟国协议的无效文件。〔27〕

  第二,《旧金山和约》也违背了《联合国家宣言》的限制性规定,即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不可单独与德、日、意三大轴心国签署和约。如果要与某一战败轴心国签署和平协议,必须要以全体成员国的一致同意与行动为先决条件。在强行排除中国的参与后,美国与日本签署的《旧金山和约》无疑违反了《联合国家宣言》的要求。在自身先毁弃条约义务的情况下,美国所主导发布的《旧金山和约》就显然不具备国际法效力了。〔28〕

  最后,中国实际上也没有义务去履行《旧金山和约》。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国际习惯法中“条约不拘束第三国”的原则,由于中国没有参与签署《旧金山和约》,所以这一文件无法对中国产生法律约束力。与日本必须遵守《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规定不同,中国从未承认幷接受过《旧金山和约》,相对的,中国政府一直都对这一政治意图明显的操弄结果表示强烈不满与抗议。鉴于此,中国其实根本就不必遵循《旧金山和约》的内容。〔29〕

  至于《台北和约》的非法性,其核心在于台湾当局幷不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政府,所以自然无权以国家的名义去签署条约。正因如此,当一份文件的签订双方当中有一方幷不能代表国家,那这份文件显然无法被视作“国际条约”,其在国际法上的合法性也就随之无法成立了。除此之外,由于其拟定的基础《旧金山和约》是非法的,再加上其主张大多都是对于后者的复述,所以自然也没有法律效力了。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所有论述在理论上都站不住脚。然而,由于该理论在岛内存有一定的危害性,所以大陆方面依旧不可对其有所忽视。可以预见的是,为了让自身的诉求得以合法化,“台独”势力一定会想方设法以“台湾地位未定论”为基础去制造新的说辞,以“符合国际法”的形式来推动“台独”运动的前进,从而达到对抗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目的。不过无论这些“独”派分子搞出怎样五花八门的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法理地位是清晰且不可撼动的。

  注释:

  〔1〕信强:《“战略高危资产”:权力格局、中美关系与台湾战略角色的嬗变》,载《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4期,第72-83页。

  〔2〕周忠菲:《“台独”的国际背景》,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3〕朱松岭、许崇德、易赛键:《“法理台独”理论根源之批判》,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15页。

  〔4〕孙云:《“台独”理论与思潮》,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5〕段磊、邓玉凡:《论"法理台独"的思想渊源》,载《闽台关系研究》2021年第3期,第88-101页。

  〔6〕褚静涛:《台湾地位的国际法依据》,载《现代台湾研究》2010年第1期,第7-14页。

  〔7〕宋杰:《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与适用问题研究》,载《台湾研究》2015年第4期,第61-69页。

  〔8〕褚静涛:《国民政府开罗会议提案与<开罗宣言>的草拟和修改定稿》,载《军事历史研究》2021年第2期,第63-74页。

  〔9〕王少普:《围绕<波茨坦公告>展开的历史斗争》,载《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4期,第3-14页。

  〔10〕台湾中央社编:《2003世界年鉴》,台湾财团法人中央通讯社,2002年,第137页。

  〔11〕朱松岭、许崇德、易赛键:《“法理台独”理论根源之批判》,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7-15页。

  〔12〕周忠菲:《“台独”的国际背景》,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

  〔13〕闫兴:《战后美国对台湾地位的认知演变及介入政策的形成——以1945-1950年美国外交档案为依据》,载《台湾研究》2020年第4期,第84-97页。

  〔14〕彭明敏、黄昭堂:《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玉山社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127-129页。载引自孙云:《“台独”理论与思潮》,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5-86页。

  〔15〕孙云:《“台独”理论与思潮》,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16〕宋杰:《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与适用问题研究》,载《台湾研究》2015年第4期,第61-69页。

  〔17〕戚其章:《一个伪命题:"台湾地位未定论"》,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9期,第13-15页。

  〔18〕段磊、邓玉凡:《论"法理台独"的思想渊源》,载《闽台关系研究》2021年第3期,第88-101页。

  〔19〕褚静涛:《台湾地位的国际法依据》,载《现代台湾研究》2010年第1期,第7-14页。

  〔20〕戚其章:《一个伪命题:"台湾地位未定论"》,载《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9期,第13-15页。

  〔21〕周忠菲:《“台独”的国际背景》,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22〕廉德瑰:《关于中日间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与中美日“三角关系”》,载《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1期,第17-26页。

  〔23〕丁伟等主编:《当代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国际公法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页。载引自王英津,《试析“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理论体系和错误逻辑》,载《中国评论》,2020年8月号。

  〔24〕褚静涛:《台湾地位的国际法依据》,载《现代台湾研究》2010年第1期,第7-14页。

  〔25〕孙云:《“台独”理论与思潮》,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6-87页。

  〔26〕宋杰:《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解释与适用问题研究》,载《台湾研究》2015年第4期,第61-69页。

  〔27〕张春英:《“台独”逆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28〕褚静涛:《台湾地位的国际法依据》,载《现代台湾研究》2010年第1期,第7-14页

  〔29〕孙云:《“台独”理论与思潮》,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4月号,总第292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