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光明文化周末:古琴与传统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24-01-19 10:59:15


  中评社北京1月19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作者:董彦成(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特邀评论员)

  古代文人四友“琴棋书画”中,“琴”居首位,特指古琴。古琴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有诸多著名的乐曲流传于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琴还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古琴由谁而做,古籍资料中有不同的解释。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新论·琴道》中则说:“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此外,还有“黄帝造琴”“唐尧造琴”“舜造琴”等传说。各种传说中,相对统一的是原本的古琴仅有五弦,“宫、商、角、征、羽”分别代表着“土、金、木、火、水”和“君、臣、民、事、物”。文王因念其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因伐纣武功再增一弦,象征君臣和恩,从此,古琴变为七弦。

  在儒家思想中,礼乐教化十分重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施》有言:“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时孰,然后赏之以乐。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周公制礼作乐,维系了周王朝几百年的安定,但到春秋末期,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已逐渐崩坏。《汉书·艺文志》言:“周衰,礼乐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郑、卫所乱,故无遗法。”礼乐崩坏后,郑卫之声日渐兴盛。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