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梁鸿鹰:文学创作更须坚守经典意识
http://www.CRNTT.com   2020-04-11 12:44:03


图片为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图片来源:人民网)
  中评社北京4月11日电/当今时代,微博、微信、微阅读、微视频等以“微”命名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各类媒体自媒体空前发达,但我们也看到,那些对世界进行深刻洞察、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艺术表达富于独创性的经典经久不衰。

  深度体验显示经典作品独特优势

  无论文化生活和阅读生态如何“碎片化”,人们对经典名著一直葆有热情。据2019年“北京开卷”全国图书销售大众阅读榜,榜单前10位有9部是中外文学经典,而在前30部中,一半以上为文学经典,其中既有《围城》《红岩》《平凡的世界》《活着》《三体》等我国读者耳熟能详的佳作,也有《窗边的小豆豆》《追风筝的人》等备受青睐的外国经典。同时,《水浒传》《西游记》《傲慢与偏见》《小妇人》《了不起的盖茨比》等中外经典作品不断被改编。在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的情况下,经典与读者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密关系。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自3月下旬闭店后,线上销量首周同比增长400%,经典名著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名列前茅。而线上发起的读书分享会中,《战争与和平》及莎士比亚剧作等经典更是首选。

  经典是“被反覆阅读欣赏的作品”,每次重读都给人带来新的发现和体验。经典意蕴厚重,背后有深厚的语言、文化传统支撑,经典浩瀚广博,营造独成一体的意义世界。如今,人们获取信息和作品的方式、渠道之便捷前所未有,从短文字到短视频应接不暇,但深度体验的匮乏也是明显的痛点所在。经典文学名著的长销启示我们,越是在经典意识面临挑战的时候,经典给予的深度文学体验越显得珍贵,文学创作越是不能跟在碎片化、快餐化后面亦步亦趋。创作者要准确把握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深度思想艺术体验,这是经典生命力所在,也是文学强大优势所在。

  面对新的媒介环境有所调适有所坚守

  文学提供对世界、对生活的个性化图景和感受,它诞生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却始终追求走向社会、打动人心、引发共鸣。文学的生命力在于为读者链接起精彩的想象世界,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这些都离不开时代的媒介环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