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龙门石窟国宝级文物首次沪上集中亮相
http://www.CRNTT.com   2021-09-20 09:36:09


来源:文汇网
  中评社北京9月20日电/据文汇网报道,龙门石窟清秀奇逸的北魏造像、宝相庄严的唐代造像等一众珍稀文物穿越时空,现身魔都,亮相近日于上海大学博物馆揭幕的“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

  展览由上海大学和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国宝级文物首次在上海集中亮相,同时也是主办双方在文博领域战略合作框架下的首个工作成果。未来双方还将在考古发掘、研究阐释等文博领域持续互动。

  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9位艺术家的16件当代艺术作品于此次展览同台亮相。这也正是展览别出心裁之处,以对话的方式架起传统与当代的桥梁,传统艺术被充满创意的策展理念重新诠释,为观众带来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

  其中,龙门特藏包含有北魏造像与书法、唐代造像,以及从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9位当代艺术家通过现代书法、绘画、雕塑、漆艺和玻璃艺术等形式,呈现龙门石窟与佛教艺术对他们创作的影响。这些作品既有艺术家20世纪70年代在龙门石窟时的创作,也有与龙门石窟对话最新创作的作品。艺术家们用多样性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他们对龙门石窟艺术的感悟和体验。

  龙门石窟位于九朝之都洛阳南郊,现存窟龛2300余座、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佛教造型艺术,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北魏皇室贵族开凿的古阳洞、宾阳洞彰显了北魏晚期中西交流与民族大融合的成果,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是中华书法之瑰宝。唐高宗与武则天营造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则代表了唐代石窟的最高艺术水平。龙门石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以及中西交融、艺术变迁等诸多领域的历史。

  展览入口仿唐代万佛洞式样,观众迎面便能与一尊高约两米的唐代佛坐像相遇,宝相庄严,气宇轩昂。这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坐像和台座为整体雕刻而成,肉髻表面遍布波状发纹,正面作“品”字形。右手残失,左手食指、中指伸直。衣褶在膝前向下弯曲,袈裟下摆垂覆于八角形台座上。

  一尊挽高发髻、静穆端庄的菩萨头像,曾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辗转流失海外,2005年10月回归龙门石窟。这也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经研究确认其位置在龙门石窟第1524窟(火顶洞)北壁,是正壁主佛的左胁侍菩萨,堪称唐代佛教造像的杰作之一。

  龙门石窟西山古阳洞北壁的三座北魏造像龛,经由3D打印,在展览中被并置为一堵石窟墙。它们分别为杨大眼造像龛、魏灵藏造像龛、始平公造像龛,均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艺术风貌。

  例如魏灵藏造像龛,具有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本尊背光间刻有最早出现于龙门的维摩经变造像,维摩诘居士手执尘尾,弹指论道,反映了南朝玄学论道形象为北魏社会所崇尚。龛楣刻牵华绳童子像十一身,其渊源是古希腊、罗马的花童图像,经犍陀罗艺术转化而来。龛楣中间饰龙纹,龛前雕二狮,龛下佛坛前供养人皆着褒衣博带的汉族服装,亦民族融合与南北文化交融的体现。

  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室南壁一座观世音像龛中的佛像被称为“最美观音”,却只可惜在岁月的磨砺中现已残缺。此次展览不仅以3D打印的方式带来这一像龛,还展示了今天科研人员运用现代修复技术虚拟修复的这一像龛。

  踱步于展厅,随处可见当代艺术与古老文物的奇妙对话。国家一级文物舒相座菩萨像的一旁,便是张健君1979年于龙门石窟现场画下的油画《龙门罗汉》。具象精巧的古代造像与略带抽象、表现性的当代油画笔触形成巨大的张力。

  韩子健创作于2010年的装置艺术作品《指月》,在展厅中构成了颇值得玩味的存在。这本是艺术家深受此前直面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经验的启发来创作的,作品中的断指或孤悬、或聚丘、或治印,正是源自对这种特殊经验的着迷。此次展览由对这件作品进行了重新组合,恰能倒影出一件唐代佛立像。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而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文物宝藏能延续千年,离不开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守护,展览特别展出海外回归的龙门流失文物,展现一代文博人的追索和努力。

  籍由上海大学文博专硕实习学生及美术、艺术管理、传播等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参与策展全过程,则对于理解“新文科”教育有着深刻意义。

  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1月8日。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学校园暂时未对外开放。展览后续将持续推出学术讲座、艺术家对谈等活动,所有重要活动都将配套线上直播,也将推出线上全景漫游导览。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