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亚运金牌狂揽之惑 中国体育发展大争论
http://www.CRNTT.com   2010-11-27 23:46:36


 
二、记者官员论战 金牌第一乃是讽刺?

1、记者“炮轰”亚运 触及中国体育敏感神经

  正当亚运会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新华社记者杨明发表了题为《“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的文章,将中国在亚运会首日狂扫19块金牌的“荣光”,视为对“体育强国”的反讽。文章指出,如果亚洲体育始终是中国一家独大,将会使得其他参与国家产生变成衬托的感觉。次日,新华社再次刊发题为《为什么林丹不能像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将林丹与陶菲克进行比较,探究为何林丹会深感压力,认为林丹等人都是中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培养出的专业运动员,他们参加比赛的目的就是夺冠为国争光,从小就接受这样观点熏陶的职业运动员,让他们如何能够在赛场上享受比赛?文章最后提出:当中国已经登顶奥运金牌榜之后,是树立新的金牌观时候了。(新加坡《联合早报》)

  杨明提出的“金牌第一是讽刺”观点,由于触及到中国体育的敏感神经,已在亚运赛场之外形成了态度鲜明的两大阵营。多位资深体育媒体人力挺新华社记者杨明,央视体育频道评论员张斌的言论很有代表性:“反思金牌幷不是不要金牌。这种反思是对于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化生活方式的一种讨论。看看三大球,你就会知道,传统的体制已无法解决中国竞技体育遇到的所有问题了,而中国体育怎么可能仅仅是竞技体育呢?”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殷宝林却抛出完全不同的三个观点:“第一,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牌;第二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矛盾;第三,难道我们的对手美俄日韩就不重视金牌了吗?”(广东《时代商报》)

  不过,对于“淡化金牌”,中国亚运代表团官员殷宝林言辞激烈地回击道,竞技体育就是要争金牌,奥运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如果参加比赛不想着去争取金牌,那还搞什么体育?还参加什么比赛?如果竞技体育不争金牌,那就违背了体育精神,甚至违背了体育道德。“体育健儿参加世界大赛,就是要力争第一,就是要争取升国旗、奏国歌,为国争光。”

  此外,殷宝林也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幷不矛盾。竞技体育上去了,就会带动很多喜欢体育的人群,对群众体育的发展肯定有好处,竞技体育运动员退役之后,也可为更多的体育爱好者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吉林《东亚经贸新闻》)


2、竞技体育偏差 中国体育体制面临改革

  “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但争到了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后,我们是否该回头看看我们走的脚印和路径是否发生过偏差?体育市场化、职业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我认为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正处在十字路口,指望中国体育能有个华丽的转身不现实,但相信中国体育的体制、包括运动员培养模式都会慢慢和国际接轨,这一天早晚会到来。”杨明说。(四川《成都晚报》)

  对于杨明和江苏省省长的言论,著名足球评论员黄健翔说:“某体育局长的说法是偷换概念,杨明文章的核心是反‘唯金牌论’,而不是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亚运会时不要争金牌。”在黄健翔看来,奥运精神就是重在参与,是群众集体参与,但我们国家的竞技体育机制除了极少数项目在进行职业化、商业化探索外,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模式。

  黄健翔表示,现在就是在高投入、高淘汰率的前提下,筛选出极少数成功者,让他们以金牌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从而获得很高的回报。“这种金牌是建立在那些被淘汰者的汗水和泪水之上的,而主管官员自己的职业风险却是最小的(南勇、杨一民、谢亚龙是个别的倒霉蛋,绝大多数充主管干部‘折腾’之后,充其量是‘好的动机,没有好的效果’平级调动而已),能不能统计一下一块金牌的资金投入,一块金牌是在多少青少年运动员的被淘汰被抛弃的基础上得来的。再对比一下其它国家的情况?”(网易亚运)


3、质疑值得深思 杨明质疑警醒中国体育

  当从普通运动员到国家体育部门官员,再到各个省市领导都对亚运金牌翘首以盼的时候,杨明却发文批评“唯金牌论”,这不但需要一定的勇气,同时也体现了难得的理性和冷静。对金牌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思考的问题。(河北《燕赵晚报》)

  但让人不是滋味的,是体育官员对记者文章的一连串的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也许他们真的没错,但错就错在其发言最后那句“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让人感觉到那种“官”气横秋的霸道和咄咄逼人。(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中评网)

  新华社体育部负责人许基仁坦言:“新华社在2007年的城市运动会、去年的全运会等大型运动会上,就已经对中国体育所存在问题进行了反思,幷发表了一系列的言论,这些言论和如今的言论是一脉相承的。杨明等记者的稿子,是他们经过长期调研而形成的观点,也许尖锐,甚至偏颇,但无论是媒体人,还是体育人,在中国正致力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这样的环境下,经过这样的讨论,能对中国体育有一些深度的思考和认识,是有利无弊的。” (江苏《扬州晚报》)

  治理国家的大事,毕竟需要听取不同的声音,从中汲取有价值的成分。有了这样的声音,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才会越发清晰。真正关心国家未来的人,才会为民着想,负责任的提出异见,而应该不是如官员所说的“为了出名而炮制高论”。(香港中评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