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最严新政出台 楼市能否破除越调越涨怪圈?
http://www.CRNTT.com   2010-04-29 06:52:27


 
一、政府重拳调控 楼市盛宴能否告终

1、最严楼市新政密集出台 调控力度空前

  在无数次警告均未奏效后,中央政府终于对房地产市场亮出红牌。4月14日,国务院提出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发布新国四条,将二套房贷首付提高至五成,超90平方米的首套首付也提至三成。这是自2003年开始有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二套房首付比例最高的一次。

  业界和评论人士还没来得及充分解读新政,4月17日紧接着又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这个新版“国十条”(区别于2006年国十条),涉及了抑制投机、政府监管、金融政策、交易税费、土地交易、房源供应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还有两条从未用过的政策——在某些城市可以实施“停止对第三套房贷款”、“外地人购房,必须出具一年以上纳税或社保基金证明”,并且将高房价问题纳入地方政府问责机制。(广东《南方周末》)

  4月19日,住建部发文,表示严打捂盘现象,规定未获预售许可证禁收定金,拿下预售许可证后,必须在10天内开盘。一场力度空前的房地产调控震动了原本狂飙突进的楼市。“史上最严”、“前所未有”、“条条致命”、“打击精准”,屡屡让百姓失望的楼市调控政策,在这一次,获得舆论的正面评论空前得多。(北京《京华时报》)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最严”调控的背后,一改以往中央各部委“各出政令、分散作战”的局面,而是真正形成“集中火力攻坚”的局势。这一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扛起了大旗。此刻,距离“国4条”、“国11条”等上一轮调控信号释放,只过去了3个月。而在全国两会结束后,房地产商用“实际行动”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政策实现了“空前大反击”:3月中旬,房价开始遮遮掩掩地试探性上涨;4月初,房价就成了脱缰野马,出现阶段性暴涨。(辽宁《辽沈晚报》)


2、调控楼市迅雷不及掩耳 政策精心布局

  对于今次楼市新政,业内人士连用“心惊肉跳、目瞪口呆、叹为观止”三个词来形容。从中可以看出,当局显然做了精心布局。(河北燕赵都市网)

  在工具选择上,此次调控动用了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供应、保障房建设和行政问责等综合手段。由此构成的调控逻辑链,凸显出“长短兼备、软硬结合”的施政特点。虚、实手段的有机结合,既可对高房价“病灶”构成精准打击,又能让预期过旺的楼市虚火“点刹式”降温。

  首先,金融工具是短平快的调控手段。“提高二套房首付至50%”、“对第三套房暂停贷款”等去金融杠杆化调控策略,是此次新政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对于挤压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效果立竿见影。其次,税收政策“悬而未落”,相当于“头上仍有杀威棒”。此前舆论盛传,某些城市将试点开征特别房产消费税、住房保有环节税。国务院新政尽管对此未作明确制度化安排,但却给出了正面回馈,责令财政部、税务总局“要加快研究制定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这至少会给市场一种预期:如果下一步金融手段调控房价效果不彰,则税收政策将紧跟登场。第三,调控新政还在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商品房供应结构、保障房建设和对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等方面,对中长期的楼市调控做了部署,保障调控效力的接续性。(北京《财经国家周刊》)


3、房价成为调控直接目标 新政引发争议

  一位政策观察人士分析,“以往的调控,政府衡量调控目标的标准是控制银行系统的风险。只要房价上涨不危害到金融系统,这个就是调控的边界。”达到这个目标的边界后,调控力度就会放松。该人士称,这一次有所不同,“新国十条”直接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命名,目标即锁定为房价。“以往控制房价是达成其他目标的手段,这次控制房价就是目标。”(北京中国经济网)

  但是,当价格成为调控的直接目标时,争议也随之而来。这个目标缺乏衡量的标准,即将价格定在何种位置才合适?普通民众衡量房价是否合理,主要看房价与收入的比率;而政府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则是金融系统房地产贷款的坏账风险。“而中国的问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收入太低,而有钱人的投资渠道又太少。”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说。

  同时,当价格成为行政手段强制干预的目标时,价格也就失去了其在市场中的信号意义。SOHO中国总裁张欣在表示支持调控之余,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楼市发高烧和降温的原因都是政府政策,那么市场经济还怎么发展?(浙江在线网)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政策的目标达成之后,这些严厉政策又将何去何从?以往的经验已经证明,当房地产的低迷影响了经济增长时,政府也会“救市”。有观察家认为,正因为政策错位,中国楼市总是在冷热的极端来回。他呼吁,“政府之手应该歇一歇,给市场以机会”。(北京《中国房地产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