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获救不感恩 复旦冷血门拷问中国社会良知
http://www.CRNTT.com   2010-12-23 23:37:27


 
四、触动时代痛点 中国亟待道德重建

1、复旦学子冷漠 见证中国社会道德危机

  12月10日,18位驴友通过复旦大学的BBS结伴出游,赴黄山探险。他们也许没想到,想象中轻松中带点刺激的探险,最终演变成一次惊心动魄的受困,并最终导致一位24岁的民警张宁海牺牲于雨夜的黄山绝壁。劫后余生的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走出迷路的黄山,他们却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困境。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升级发酵,最终,他们成了网民口诛笔伐、万人唾弃的“复旦18驴”,并遭到网民人肉搜索,领队每天收到八九十条谩骂短信,并为此辞去工作,全心忏悔赎罪。(上海《申江服务导报》)

  17日,在安徽黄山市24岁民警张宁海的追悼会上,复旦大学两位获救学生在张宁海遗体前三鞠躬,向张宁海父母下跪道歉,并说:“张宁海已经牺牲了,他的爸妈就是我们18个人的爸妈。”与此同时,其余16人也在复旦校园内举行了追思活动,向张宁海遗像鞠躬致意并深深道歉。至此,我们终于欣慰地见到了复旦学子应有的表现。

  而在先前,颇让人心寒,譬如在面对抬下山来的张宁海遗体神情麻木;尤其是校园网坛上更多讨论的是如何挽回学校声誉,巩固地方资源,探讨媒介控制、危机公关,而不是对逝去的生命的痛悼,对自己轻率冒失的追悔等等。这些理应最有教养、最有公民意识的学子,在违规犯错(景区逃票,盲目探险),甚至让别人付出生命代价后还如此冷漠,一时舆论哗然,千夫所指。直至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追悼会上的表现是“作秀”,是“敷衍”,是“迫于舆论的压力”的危机公关。(浙江《钱江晚报》)

  而人们之所以愤怒,除了他们的冷漠外,还有一点,九成的人都相信,这18个孩子以后会有比张宁海身亡前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本该是知书明礼,知道感恩的一代,但可惜,在这批复旦大学生的行为里,我们丝毫没有看到这些优秀的素质,而只看到不敢担当,缺乏责任的一面。一方面,来自《东方早报》的报道称,张宁海的父亲呼吁不要责怪这批大学生,老人家悲痛之中的宽容让我们不禁泪流满面;另一方面,却是这批大学生的集体无语,充分透出冷漠自私的一面。如是鲜明的反差,真的让我们无言以对。冷漠不该是这批精英们的共同色彩,否则我们的道德水准将会一退再退,无路可走。(辽宁《沈阳晚报》)


2、警醒中国社会 复旦事件必须深思长考

  在论坛讨论如何掌控登山社,对媒体如何公关,嘲笑警察身体素质,称“警察就该为纳税人服务”等冰冷的言行,无论是否出自被救的18人之中,对相关讨论都没有影响——只要这样的言辞的确是出自名校复旦的学生,出自这样一桩悲剧事件之后。正如有论者所说的那样,“这就是未来二十年中国社会的主流和栋梁……让人不寒而栗。”对复旦“黄山门”的关注,与其说是不当言辞态度的批评,毋宁说是对精英群体非良性价值信仰的震惊。

  不仅是震惊,还连带着深切的失望乃至恐惧。社会学家说,有条件的忠诚和友爱“使社会成为可能”。而当过度利己、不知感恩或怯于担当成为流行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加速流失,而缺乏信任将使“忠诚和友爱”愈发稀缺,最终可能使每个人都“深受模糊的恐惧感折磨”。如此,人与人互动的成本将大幅增加,社会运行效率将降低,所谓社会和谐亦将渐行渐远。

  事实上,这种失望和恐惧感在很多方面早已不再模糊,早已成为现实的存在,也已经有不少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复旦“黄山门”之所以备受关注,便因为其再度强化、放大了这种心态。可以说,人们并不是非要和18名复旦获救学生过不去,而是出于对一种可能流行起来的劣质价值观的警惕。其中的种种关注和批评,本质上是对社会现实及未来的一种深切忧虑。(河北《燕赵都市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