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严重旱灾肆虐北方 中国打响“口粮保卫战”
http://www.CRNTT.com   2009-02-10 20:14:11


 
三、重商轻农酿恶果 靠天吃饭看雨量收

1、农田灌溉靠天等雨 敲响农业基础设施警钟

  2009新春伊始,“龟裂的田地、萎缩伏地的麦苗、焦灼的农民兄弟”一类的新闻图片,频频惊现在电视屏幕上。目前,一场波及半个中国的抗旱大战已经拉开帷幕。由于这场旱灾波及地带多为冬小麦主产地,因而对今年全国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民以食为天”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而“无粮不稳”也是中国的历史经验,因而,这场旱灾的威胁程度不亚于去年的雨雪冰冻灾害。针对此次旱情,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就指出,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看雨量收”。(山西《山西商报》)

  虽然气候是造成旱灾的主要原因,但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水利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8.5亿亩耕地,有灌溉条件的只有8.3亿多亩,其他55%的耕地完全靠天吃饭;而水浇地中大部分灌溉标准不高,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真正旱涝保收的只有2亿多亩。显然,旱灾暴露出了农业水利投入不足,建设欠账太多的问题。中国的农业好比是一只由多块木板箍成的大木桶,育种、化肥、农机、农产品加工等等这些木板都很长了,唯独“农田灌溉”这块板最短,若不建成完善的农田灌溉系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这只木桶,终究盛不了多深的水。(湖南红网)

  纵观中国经济史,会发现一部经济史就是一部农业史,一部农业史就是一部农田水利史。秦朝之所以一强独大,兼幷六国,离不开雄厚的关中经济,而经济的强势离不开大兴农田水利,司马迁评价当时关中郑国渠时这样说:“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幷诸侯”;蜀守李冰建造的都江堰惠及当地两千年,天府之国的富庶一度与此息息相关;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对当地农业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至于历朝历代各种河渠水利的建设,更是扼住了防洪抗旱的咽喉,成为沃野千里、走出靠天吃饭模式的关键措施。(陕西《华商报》)


2、地方政府重商轻农 农业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水利欠账多,其深层原因是农业对GDP的数字贡献较小,很多地方将经济效益当作投资首选,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偏少、融资乏力、欠债很多,一旦发生旱情,这些地方的水利设施不是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临时救急、事倍功半。(澳门《澳门日报》)

  而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种地收获缺乏稳定性,投入产出不能成正比。农民越不肯种地,土地产出率就越低,对农民的吸引力就越小,甚至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北京《法制晚报》)


3、偿还水利工程欠账 夯实农业旱涝保收基础

  近年来,国家水利投资往往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倾斜不够。一些地方也没有真正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等、靠”现象。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取消,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大约减少45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900亿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农民筹资投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受到较大影响。此外,还存在资金分散问题,很多部门都有相关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但幷没有形成合力。(河南大河网)

  如果不是这场正在蔓延的乾旱灾害,农民面临的难题不会如此急迫地摆到我们面前。查阅历史资料,改革开放前,农业投资尚能占到整个国有单位投资比重的5%以上,而到1995年,农业投资的比重只有2%。旱情发飙,为农业水利还欠账提供了契机。近日国家在落实“四万亿”投资中,又悄然启动了1300亿元投资计划,其中950亿将分配给地方。地方在使用这笔资金时,应该加大配套投入,使之多向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倾斜。农业旱涝保收的基础打牢了,不仅可以使农民摆脱靠天吃饭的窘境,还可以增加农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有后劲。(山东《齐鲁晚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