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美国大选决战启幕 奥巴马白宫路崎岖
http://www.CRNTT.com   2008-06-07 23:51:47


 
四、奥巴马前路有暗礁 种族问题考验最大

1、种族问题乃是暗礁 奥巴马获胜仍属未知数
  在本次民主党的初选中,希拉里阵营推出了一个广告:凌晨3时,白宫的红色电话响了,事关美国的国家安全。电话铃声中,一个白人婴儿在熟睡,一位白人妇女在安眠。广告提出的问题是:你希望谁来接这个电话?希拉里还是奥巴马?有人指出,这个广告有微妙的言外之意。其实比较可能打乱白人婴儿熟睡的,以及更容易中断白人妇女安眠的,是凌晨3时破窗而入的非裔彪形大汉。因此有人就说:希拉里这个广告是在打“肤色牌”,用不着痕迹的方式使种族主义浮上表层。(广东《广州日报》)

  尽管奥巴马带着明显的有色人种烙印,但人们注意到,在初选中,他幷未刻意打“种族牌”,这是他的聪明之处。突出肤色的确能够争取黑人选民的认同感,然而黑人在美国毕竟是少数,肤色政治的负面效果同样很大。在此次选举中,奥巴马幷未将自己定位成“黑人竞选人”,而是“碰巧是生为黑人的竞选人”,其政治主张突出的是不同种族的团结与融合,幷非争取黑人权利。这样一来,他便能左右逢源。(北京中国网)

  但是,也有分析认为,虽然奥巴马经过几番鏖战最终出线,但在接下来与麦凯恩的较量中,种族这一敏感话题,也许会对2008年美国大选结果起到关键作用。(北京《世界新闻报》)

2、“变革”口号赢得人心 奥巴马力图改写美国史
  其实从一开始,奥巴马幷没有太多机会获胜。在一个种族歧视犹存的国度,奥巴马面对的是丈夫曾是美国最受欢迎总统之一的希拉里;他来到华府这个人脉关系错综复杂的政治圈只有3年半时间;他没当过州长,没当过部长,甚至在国会山上也是资历辈份最浅的议员之一。在一般人看来,奥巴马与希拉里斗,无异于“陪太子读书”。

  但是,奥巴马赢了。这正是美国民主政治的神奇之处。个中原因在于,奥巴马是在适当的政治时刻,以清新的面孔和作风,迎合了美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求改变的渴望。(美国《侨报》)

  从希拉里与奥巴马两人的经历和背景看,这场初选无异是一次“经验”和“变革”之战。相对于希拉里在国会山打滚经年,四十六岁的奥巴马像是个“涉世未深”的初哥。但他要改变美国现状的变革基调,却能打动民心,尤其讨得年轻选民的欢心。共和党的布什政府执政八年,乏善足陈,伊拉克战争弄得财政困顿,拖累经济,民怨沸腾,民间求变之声高涨。奥巴马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求变这一强大民意,被许多选民看作是改变现状的新希望。(澳门《澳门日报》)

  “希拉里姓‘克林顿’,从本质上说,美国民众还是在选‘克林顿’,美国社会的变革也因此变得‘可以预见’。”沈丁立说,但反观奥巴马,他的年轻、没有经验可能会使美国变得更糟,但也有可能使美国变得“无法预见地好”。奥巴马的胜选说明美国民众愿意承受奥巴马所带给美国社会的“未知前途”。因此,“不是奥巴马太强,而是希拉里太弱。”(北京《环球时报》)

3、根基不稳党内不和 奥巴马现象恐将泡沫化
  对于奥巴马而言,当务之急是要整合全党力量,特别是要尽快与希拉里摈弃前嫌,因为这攸关他未来选战前景。在最近3个月来的13场预选中,奥巴马只胜6场,而且总得票率还比希拉里少约40万张,主要还是靠吃“超级星期二”预选后11场连胜的“老本”才得以胜出。美国舆论形容他是“跌跌撞撞的胜利者”。奥巴马显然与“众望所归”的强势候选人形象仍有差距。(韩国《朝鲜日报》)

  现在,奥巴马的旋风已经刮起来了,但它能刮多远呢?或者说,奥巴马现象是真实的存在,抑或是美国选民编织出的神话?有分析认为,尽管奥巴马在竞选中不断强调变革,但却没有开出如何变革和施政的清单。换句话说,他呼喊的“变革”更多地还只是口号而已。

  从奥巴马在年轻人中掀起的政治狂热来看,如果说克林顿和布什代表的是战后“婴儿潮”的一代,那么奥巴马则是“80后”新“网络一代”的宠儿。这一代人相比于前一代人,在互联网的环境中长大,具有更强的娱乐倾向,对政治的本质却更加陌生。因此,在他们眼里,奥巴马更像是一个明星,而不是政治家。(北京《世界新闻报》)

  而即使奥巴马赢得了民主党初选,但绝大多数的保守选民和中间选民还没表态。而在最后的总统大选中,无记名投票很可能使部分白人把票投给麦凯恩。也许美国人最终会发现,奥巴马现象原来只是奥巴马泡沫。而当奥巴马站在与麦凯恩最后5个月对决的起跑线上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像《华尔街日报》大标题“这个奥巴马,我们不瞭解”那样发出疑问:这个自由派政治新星,会把美国带向何方?这种不确定感正在不少人心中弥漫。(美国《侨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