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上访村长之死疑云 地方缘何频遭信任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1-01-02 23:46:08


 
三、透支政府公信 强压民意升级事态

1、封锁垄断信息 政府危机公关重蹈覆辙

  按常规,对这样一期交通事故的处理,只要交通管理部门按事故责任进行处理即可,处理不好还有法院,根本也用不着镇政府出面“瞎搅和”,但事实上,镇政府不仅过于关心,办公室还给村民们打电话,让村民们说:“你们村的人都说我们政府人把他抬起来放在车下面,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说这是在“辟谣”,倒不如说这是在要求村民对外人或记者采访进行“统一口径”。(重庆华龙网)

  在乐清事件中,人们看到了一切符合“常识”的因素。民选村长钱云会,曾经为征地上访三次坐牢。这次事件发生后,当地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特警进村、“滋事者”被抓、村民通讯被控制。乐清的官员或许根本没有想到,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越逃避、越封堵,就越是火上浇油,就越是刺激人们按照“常识”去思维、去质疑。当地政府也就越缺乏公信。

  乐清事件也再次暴露出,在官民存在信任危机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很多地方政府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突发事件。遇到突发事件,政府官员应该学会尊重民意、耐心倾听民意,一点一点地去恢复政府公信。指望动用警力、封堵言路,不但无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将事情搞大,变成公共事件。(北京《新京报》)


2、地方“自证其罪” 乐清调查不公正难服众

  由于事件引起各方高度关注,种种线索透露出的疑点重重,兼之当地政府在钱云会事件中存在利益纠葛,仅靠目前的解释和结论,恐怕难以平息公众疑虑,反而会因为急于盖棺结案,加重对政府公信力的伤害,从发布会后舆论的反映来看,这并非杞人忧天。(湖南红网)

  从报道中得知,死者钱云会作为原一村之长,曾为了给被当地政府征收的土地“要个说法”,六年以来,一直上访,并且多次被抓进班房;在钱云会被抓之后,当地政府还涉嫌非法操纵与控制村里的选举,意图让钱云会不再当选村主任;前不久,钱云会因上访等方法维权无望,便在网络上实名揭露当地政府征地等相关情况。

  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表明,乐清当地政府是两方利益争执的当事者,是矛盾双方的当事人。让当地的政府部门负责调查,那就是“自证其罪”,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按照一般之常理或者法律上的回避原则,乐清政府部门理应回避对此事的处理,以避“既当球员又任裁判”的不公正、难服众之嫌,而应邀请异地警方或者更高一级的政府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广东《南方都市报》)


3、政府公信危机 重创民众安全感确定感

  倘若不是舆论的刨根究底、网友的强烈质疑,钱云会案会不会止步于“交通肇事案”的定性,甚至说,当地相关方面会不会强推这一定性?如果职能部门在公共事件面前表现出的反应速度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始终滞后于民众的质疑、愤怒,那么,一次又一次的被动与呆板,只能使公信力一次次地流失,强化民众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河北《燕赵都市报》)

  每次公共事件,网民都是一边倒地质疑,在公众的质疑声中,政府的公信力在不断流失。钱云会“车祸”事件,警方的结论引来公众的强烈质疑,如果处理不当,这个事件又会成为公权公信力流失的一个“伤口”。

  政府公信力的丧失显然是中国当下社会的危机之一。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一堵“防火墙”,公信力越高的政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就越低,反之亦然。而政府公信力又是相对脆弱的东西,建立公信力需要漫长的时间,而公信力的丧失却又在顷刻之间——也许仅仅是一位官员一句不负责任的话。(上海新民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