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法律要管
http://www.CRNTT.com   2021-06-07 18:59:53


 
  学校落实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未成年人防沉迷的自身抵抗力。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教育,由学校承担落实责任。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因此,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程,提高未成年人网络风险的辨别力,智慧用网。二是在线教育应适度,减少未成年人上网遇险概率。三是管理好学生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确保在校学生非必要不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四是切实履行报告义务,一旦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五是充分利用学校操场和体育设施,积极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增强现实生活吸引力。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和服务,减少未成年人上网风险。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网络保护”一章中首次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大大强化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社会责任。一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的强制安装义务。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应当在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或者以显着方式告知用户安装渠道和方法,为未成年人设置第一道防风险屏障。二是防沉迷机制的强制设置义务。法律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对未成年人上网时间、上网时长、可浏览的内容、打赏等都予以限制。三是服务内容的禁止义务。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网络直播平台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不得在晚上10点至次日早上8点期间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四是提示义务。网络平台发现未成年人通过网络发布私密信息的,应当及时提示,幷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对游戏产品进行适龄提示,不得让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且未作显着提示的,应当作出提示或者通知用户予以提示。五是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网络平台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为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时,应当对其身份信息进行认证,幷征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六是及时处置义务。网络平台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幷向有关部门报告;发现用户对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服务,保存有关记录,幷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关于遭受网络欺凌的投诉后,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制止网络欺凌行为,防止信息扩散。七是受理投诉举报义务。网络平台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公开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幷处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投诉、举报。

  有关部门和个人切实履行强制报告制度,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的人民防火墙。强制报告制度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又一亮点。强制报告制度是指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未履行报告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对相关人员给予处分。这一规定有利于及时发现和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侵害,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此外,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居委会和村委会应当设置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这些规定加强了社区和乡村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力量,补强了防沉迷机制的薄弱环节,为未成年人保护建立起了一道防火墙。(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彭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