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儿童剧和戏剧教育从方框走向圆圈
http://www.CRNTT.com   2021-01-15 20:00:53


 
  《山海经》的制作人李浩天致力于儿童剧场的探索,他在京沪两地以不同学校的孩子班底,创作了《山海经》《钟馗》《镜花缘》《红孩儿》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成年教师们不是让小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搬演”原文本,而是让孩子用他们的经验去接近和理解经典文本的世界,鼓励他们在古老的时空中表达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作品真正传递的是关于戏剧教育和实践的方法论,而非追求单一的演出结果。李浩天认为,戏剧教育和教育戏剧的概念区分并不重要,重点是关心孩子的成长。无论是讨论戏剧文本、锻炼孩子的语言与肢体、最终完成一台演出,还是不以演出为目的的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两者都会给孩子带来成长中最珍贵的自由和愉悦。

  最好的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础进入

  剧作家李婴宁认为,要让大范围的人群就“戏剧教育如何立德树人”达成共识,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戏剧观念都面临提升和挑战。把舞台交给孩子、让孩子做舞台上的主人翁,这是重要的一步,但如果仅强调演出的结果和效果,这仍是片面的。“孩子排练的过程是不可见的,大家最后看到什么?一个完成式的、镜框舞台里的展示。这不够。”

  李婴宁和李浩天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当戏剧的一切因素参与到教育中,它注重的是过程,孩子主动介入戏剧活动的过程比最终舞台上的成果更重要。李婴宁在一次题为《实验戏剧背景下的教育戏剧》的演讲中提到,当戏剧和教育并置时,重要的是“参与者不是演给别人看,在场的每个人都在里面活动,没有演员观众之分,每个人都在获得体验和成长”。在她看来,最好的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一定是能零基础进入,“在一个尽责的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回到远古时期没有舞台的前戏剧状态,一个人向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戏剧离开镜框,舞台和观众席不再分割,成了一个大大的圆圈——这是戏剧进入教育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

  事实上,《山海经》的实践是故事剧场的方式,即故事的叙述和现场表演是同时进展的。除了这种方式,“孩子演戏”有更多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等待开拓。例如李婴宁提到,校园文献剧是能激发孩子的创作能力,在校园舞台上呈现真实记录生活、人物和事件的现场演出,这对孩子思辨能力的养成很有裨益。还有论坛剧场,鼓励孩子们以演剧的形式展开对社会议题的探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 “戏剧能否改变我们的世界”。“当所有的戏剧元素进入到教育中,孩子学习技巧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怎样尝试亲自去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