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察股观经丨中美年内难加息
http://www.CRNTT.com   2021-04-14 12:56:13


  中评社北京4月14日电/据大公报报道,进入疫后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复苏步伐,人们对于通胀上行的预期逐渐得到增强,基础原材料类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这无疑会引发全球通胀风险的升温。今年全球通胀究竟会达到多高?

  事实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定的“通胀”水平,不管官方公布的PPI、CPI或PCE数据如何变化,都很难改变人们对通胀的看法。这背后的实质在于,全球为了应对疫情冲击都在实施“货币大放水”。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看,2020年美联储总资产由2019年末的4.2万亿美元飙升至7.4万亿美元,增幅高达76.8%,同期美国货币供应量(M2)增长25.4%,创下历史新高。2020年欧元区和日本货币供应量(M2)增速分别录得11.7%和9.1%,也均处于历史上偏高的水平。货币泛滥的结果必然引发人们对于通胀的恐慌。

  但所处的收入阶层不同,对于通胀的切身感受很可能也是完全不同,“分层”特征决定了讨论通胀问题时很难笼统地一概而论。早在2010年,笔者就提出把CPI作为平民通胀指数,把股价指数作为中产通胀指数,而把豪宅当作富人通胀指数。这实际上意在表达,实体经济通胀与资本市场通胀预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实体经济通胀可控

  历数近二十年以来中国的高通胀,我们发现,2012年至2013年是一道比较明显的分水岭。在2012年之前,中国先后在2004年、2007年至2008年和2011年经历了三轮显着的高通胀时期,这三个时期CPI同比增速都曾达到过5%以上,而与之相伴随的是,PPI增速在同期也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涨幅。但是在2012年至2013年之后,中国的高通胀开始步入“结构化”时代,高通胀时期CPI增速和PPI增速之间的联动性下降。

  这一次应该也不例外,由于全球原材料类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给中国带来的通胀压力,事实上也是结构性的,表现为年内PPI增速的快速回升,但CPI增速或将波澜不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